2025年7月,四川农业大学“青春田园”乡村美育志愿服务团队深入雅安市石棉县,以“乡野星火・童心筑梦”为主题,为124名乡村儿童开展“田埂美育课”。该团队连续三年扎根乡土,累计组织80余名学子投身实践,将艺术课堂延伸至梯田村落,以创意与温情厚植乡土情怀。
田野间的艺术绽放:画笔下的乡土童梦
在石棉县的梯田与村落间,川农大志愿者将自然风光转化为鲜活的美育场景。孩子们手握彩笔,以乡土为画布,将心中的家乡风貌——金黄稻浪、层叠青山、蜿蜒溪流尽数绘于纸上。
结合当地特色,“田埂美育课”和“乡土情景课”引导孩子们通过不同形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例如,在绘画课上,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家乡的梯田和山水;手工课上,他们用秸秆、树叶等自然材料制作工艺品,感受乡土艺术的魅力。一位参与活动的孩子兴奋地说道:“以前觉得艺术离我们很远,但现在发现,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创作的灵感。”
图1:孩子们描绘心中色彩与故事
团队负责人表示:“当孩子指着画说‘这是我家的后山’,艺术就不再遥远。我们希望通过画笔,让他们发现乡土之美,也找到表达自我的勇气。”这种“以土为媒”的创作方式,既激发了孩子们的观察力与想象力,也让美育真正扎根于乡村生活的土壤之中。
图2:志愿者和小朋友一起动手实践
深耕乡土情怀 传承红色文化
川农的志愿者们还通过红色文化宣讲和校史故事分享,将“川农大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融入课程,帮助孩子们树立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孩子们围坐在一起,认真专注地聆听先辈们的奉献故事。
“为什么要放弃好日子回来呀?”年龄尚小的孩子们提出疑问,志愿者便结合当地的发展变化,一点点讲解“爱国”“奉献”的含义。手工课上,孩子们用捡来的秸秆和彩纸,拼贴出 “红星”“火箭” 等图案,还把听来的红色故事画在风筝上,趁着微风放飞在田野上空。阳光下,孩子们追着风筝奔跑,嘴里念叨着刚学会的 “兴农报国” 小故事,红色的种子就这样在笑声里落进了心里。
图3:志愿者讲述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的事迹
双向成长 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此次实践不仅为乡村儿童带来了艺术的滋养,大学生志愿者们也在服务中收获了成长。通过深入乡村、与孩子们朝夕相处,志愿者们深刻体会到美育教育和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坚定了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决心。
“看到孩子们从羞涩到自信的转变,我们更加坚信艺术的力量可以改变人生。”一位志愿者感慨道。团队计划未来继续深耕乡村美育,创新实践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青春动能。
图4:志愿者开展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美育课堂
四川农业大学“青春田园”团队的美育实践活动,不仅为石棉县的乡村儿童打开了艺术之门,也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新思路。通过艺术赋能,团队在乡土与童心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美的种子在田野间茁壮成长。未来,这支年轻的队伍将继续奔赴更多乡村,用艺术点亮希望,用青春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撰文:韩旭、傅雨恬 审稿:岳俊岐 供稿:校团委)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