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青火计划”暑期实践团走进贵州省黔东南州,围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实践团探寻乡村文旅案例,设计文化产品,传承创新文化记忆。同时,开设美育课堂,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助力乡村发展和文化传承。

(图为黔东南州从江县村貌)

扎根基层,解码振兴新路径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实践团在从江县独洞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守强的带领下,实践团深入榕江县“村超”现场,解锁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的“村字头”招牌;走进中国旅游集团定点帮扶的黎平县黄岗村,探寻传统村落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融合范例;走进学校扶持合作社“从江美能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破译乡村特色产业的致富密码;来到从江县美德村返乡青年创业“云上粮仓”,考察“小而精”的农文旅一体化发展路子……用脚步丈量大地、用心感悟新时代的发展成就。

(图为实践团前往当地农产公司参观学习)

实践团深入挖掘各地在产业融合、文化赋能、乡村协同治理等领域的发展经验,编篡形成《少民村落文旅开发案例集》,为乡村发展整理宝贵范例。聚焦从江美能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实践团精准剖析其市场困境,深挖产品天然生态优势,匠心打造“问天生”系列礼盒设计,助力提升当地特色农产品市场辨识度与附加值。

文化探寻,焕新乡村新面貌

农业文化遗产,承载着一方水土的历史记忆与民俗风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黔东南各地的稻米节、喊天节、斗牛的习俗,不仅传承了农耕文化,更唤醒了人们心底的文化记忆,成为展示地域特色的金字招牌。实践团总结整理《采色从江》乡村文化绘本,把当地风土人情、传统建筑、古老技艺统统收入“备忘录”,丰富乡村文化内涵,筑牢文化自信根基。其间,实践团拜访侗寨古乐传承人,拍摄短视频,借助学校官方抖音、B站等多平台账号推广,将文化资源转化成流量,让古老的侗寨故事被更多人听到。

(图为实践团对话古乐传承人)

“江山是主人是客,我们祖祖辈辈都靠这土地吃饭”,在这片土地上,农耕文化代代传承,早已融入高山侗寨的血脉。实践团操作着无人机,穿梭于山川之间,捕捉梯田层层叠叠的光影,将村落的山水之美浓缩进《采色影像集》的镜头。依当地梯田与水库的独特地貌,实践团设计为独洞村设计村标,不仅赋予村落新的形象,更让这片土地的文化记忆得以延续。梯田的波光、村落的烟火,都在这方影像与符号中焕发生机。

(图为实践团在稻田间合影)

支教课堂,点亮从江新梦想

为丰富辖区内少年儿童暑假生活,实践团尽心打造“美育+N”多元课程体系,在从江县独洞小学开设14门特色课程。其中,实践团重点推出《小白熊的喀斯特奇遇》设计学科特色课程,巧妙融合乡村文化与现代设计元素,赋予其新丰富表现形式。课堂上,孩子们把村前屋后独特的乡村景致为蓝本,在设计学院吉祥物小白熊的陪同下,开启一场纸上探险之旅,于指尖触摸家乡山川大地之美。

(图为孩子们展示手工课成果)

以黔东南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为灵感,实践团与独洞小学的孩子们合作,共同设计了四款卡通公仔,让那些流传千年的传统文化,真正走进现实生活,他们分别是象征牛斗人和的“邦小牛”、庆祝稻米丰收的“邦小穗”、代表了枪手部落的“邦小岜”、演绎瑶浴功效的“邦小瓢”。在动手创作中,孩子们触摸祖辈的传奇故事,将“文化传承”化作“文化认同”的真切体悟,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图为实践团与孩子们共同制作的“邦邦公仔”)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青火计划”暑期实践团深入黔东南的旅程,不仅是一次响应党号召、投身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更是一堂鲜活的社会“大思政课”和人才培养的实践课堂。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始终将社会实践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引导青年学子在服务国家战略、投身基层一线的火热实践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奉献青春。此次黔东南之行,正是学院深化实践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生动缩影。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责任,以专业赋能乡村,在广袤的田野上书写了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万翔)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6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