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8日讯(通讯员 彭星),近日玉溪师范学院振边国韵宣讲团开展了暑期"三下乡"活动。团队立足聂耳故乡文化资源,结合边境实际需求,通过国歌宣讲、安全教育、民生调研等形式服务边疆建设。

图为振边国韵宣讲团于临走前在岔弄村村委会合影

一、青年大学生宣讲国歌创作故事

在岔弄社区活动室,团队成员为哈尼族儿童讲解了《义勇军进行曲》创作背景,结合聂耳生平故事,解析歌词中"血肉筑长城"的团结精神。实践团成员边讲解边按下播放键,《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撞上界碑荡回隆隆回声。投影光束刺破哨所昏暗,1935年泛黄的乐谱在硝烟中翻飞。“这音符里淌着血与火!”志愿者指着投影出的东北抗日义勇军的照片,“看!孙铭武兄弟战袍写血书,聂耳先生伏案谱惊雷”,哈尼族少年艾芒突然举手:“像阿爸巡边的脚步声!”当影片里响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哈尼女孩轻声说:“歌里有盾牌,护着界碑呢。”

图为振边国韵宣讲团在为孩子们讲解《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

二、青年大学生组织国歌合唱活动

志愿者们在操场上把孩子们集合起来,教唱国歌。正午的烈日下,操场中央的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引导下肃立如松,目光专注。当“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那熟悉而庄严的旋律响起,孩童们的歌声嘹亮而清澈,瞬间响彻操场,涤荡着云海山风。这不再是地图上蜿蜒的墨线,而是通过歌声,将祖国的形象深深铭刻进每一颗稚嫩心灵的时刻。哈尼语、彝语、汉语… 不同乡音汇聚成同一股力量的洪流,孩子们真挚而响亮的童声,仿佛带着国歌的精神,乘着山风,飘向远方。

图为振边国韵宣讲团在教唱孩子们国歌

三、青年大学生家访并帮扶独居老人

志愿者团队深入社区进行家访。他们首先采访了当地工作人员和一些孩子,了解了社区的基本情况:许多家庭依靠外出务工维持生计,但年轻一代普遍在县城接受教育。与过去祖辈文盲众多的情况不同,如今重视教育已成为共识,送孩子上大学是父母们的普遍期望,也是孩子们努力的目标。临别时,孩子们依依不舍,承诺要努力学习考出好成绩。

随后,宣传组志愿者前往探访独居的哈尼族老人。老人的小屋老旧,木地板嘎吱作响。在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时,志愿者发现墙上有一处透风的破洞。他们灵机一动,利用手边一个废弃的电池盒巧妙地堵住了漏洞。打扫完毕后,志愿者用手机播放了老人熟悉的歌曲《毕业歌》。听到旋律,奶奶轻轻闭上眼睛,跟着熟悉的曲调无声地哼唱起来。

图为振边国韵宣讲团在探访哈尼族老人

    四、青年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并告别村民

实践团深入绿春县,与乡亲们心手相连,共同许下持续践行的约定:让国歌的故事化作不熄的薪火,在13公里的国境线上接续回荡,铸就永恒的精神家园。他们积极融入社区:在安全教育环节,通过生动的口诀讲解与情景模拟,开展防溺水、食品安全宣讲,切实提升孩子们的安全意识。

图为振边国韵宣讲团开展防溺水活动

离村之际,哈尼族孩子们追逐大巴的身影深深烙印在青春的集体记忆里。这堂行走在祖国边境线的思政课深刻昭示:当国歌从课本旋律升华为照亮边疆的精神灯塔,当青春的力量深深扎根于这片热土,民族团结之花必将在祖国最前沿绚烂绽放。

撰文:彭星  唐润

图片:陈建平 孔令森 赵海梅

审核:孙婷 肖粒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彭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彭星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614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