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7月11日,广东财经大学“潮韵飞扬”实践团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和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号召,围绕“焕新非遗——潮起庵埠,数字赋能‘无讼非遗’下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主题,赴潮州市潮安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入调研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治保护状况,以青年智慧助力家乡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探秘刘陇醒狮:刚柔并济展非遗魅力

2025年7月5日晚,广东财经大学“潮韵飞扬”实践团走进潮州市潮安区刘陇非遗传承基地,探访非遗项目“刘陇醒狮”。刘陇醒狮扎根岭南文化,融合佛山醒狮的刚劲雄浑与汕头醒狮的灵动飘逸,结合潮州人特有的闯劲,形成了刚柔并济的独特风格。

在与传承人刘浩雄先生的交流中,实践团了解到刘陇醒狮队自2013年成立后在曲折中不断探索,如今传承现状向好发展,但枯燥的基本功训练仍然导致青年传承者流失的现象出现。走进训练场,十几名身着醒狮服的青年正在刻苦训练,狮头狮尾配合默契,尽显扎实基本功。

训练间隙,队员陈晶分享道:“学醒狮又苦又累,还容易受伤,但外出展示时观众的笑容与掌声是我坚持的动力。”实践团成员也在考察中向醒狮队队员学习醒狮基础鼓点与步伐,深刻体会到训练的不易。实践团成员许晓琳感慨:正是醒狮队队员们的坚持让醒狮文化得以传承延续。当晚调研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余晟萱总结:“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传递,更是精神延续,传统要在与时俱进中守住根脉。”


开展普法宣传:法治护航非遗传承

为增强当地群众非遗法治保护意识,7月6日,实践团与潮安区志愿者协会在潮州市潮安区人民公园开展以“法治护航焕新篇,人人传承非遗彩”为主题的非遗普法宣传活动。

实践团精心制作“非遗保护法科普”传单,聚焦“刘陇醒狮”与“林家班”龙舟彩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非遗文化的重要价值及保护现状。传单详细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相关条款,如“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明确阐释了非遗保护法律依据、传承人权利义务及侵权法律责任。

在宣传活动中,成员们主动向发放传单,耐心讲解非遗文化内涵,结合具体案例普及法律知识,让群众深刻感受到非遗魅力与法治保护的重要性,活动获得了当地群众的热烈反响。在宣传过程中,实践团成员钟沂表示,法治是非遗赓续的坚实盾牌,实践团有责任推动非遗在法治护航下焕发光彩。


调研龙舟彩绘:探寻传统工艺之美

2025年7月7日,实践团赴“林家班”龙舟彩绘工作室展开深度调研。此次调研是继端午前夕初步考察后的进一步深究。

在调研过程中,非遗传承人林泽鹏先生详细向实践团讲解了“林家班”龙舟彩绘的传统工艺。据林师傅介绍道,完整的彩绘工序包括上白底、鳞片上色、拓稿、上吉祥图案颜色与画墨线等多个环节。龙舟以红、绿为主色调,每艘龙舟遵古而绘,工艺繁复精细,制作周期较长。林师傅特别解读了龙舟舟身图案的深刻文化内涵:船头龙纹与船尾凤纹构成“龙凤呈祥”,船身八仙法器纹样象征平安顺遂……这些图案都承载着潮汕地区独特的民俗信仰。

随后,实践团成员在林师傅指导下进行龙舟彩绘实操体验,加深了对工艺的理解,对传承人的工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工作室,在与林师傅的深入访谈中,实践团了解到“林家班”龙舟彩绘历史渊源、当代传承发展情况。林师傅也展示了一系列创新衍生产品,如小型龙舟模型、运用传统工艺制作的花篮和扁担等。他介绍,“林家班”龙舟彩绘虽以家族传承为主,但近年来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也逐渐走向更广阔舞台。

实践结束后,潮韵飞扬实践团成员也借助微信视频号、小红书等网络平台发布有关龙舟彩绘的科普类视频,收获好评不断。


汇报调研成果:提出“法治 + 数字”策略

2025年7月8日上午,广东财经大学“潮韵飞扬”实践团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潮州市潮安区刘陇村村委会做专题调研成果汇报。

汇报会上,队长余晟萱系统介绍了团队的前期筹备、素材积累、实地调研等情况,重点指出当地非遗传承面临的多重挑战:刘陇醒狮队因训练强度大导致存在青少年学员流失的状况;龙舟彩绘因技艺门槛较高、传承人培养周期长导致传承缓慢;部分非遗项目存在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等问题,这些都制约了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实践团创新性提出“法治 + 数字”双轨保护策略:一方面通过完善法律保护机制,为非遗传承筑牢法治屏障;另一方面借助数字化手段,推动非遗技艺的创新传播。实践团希望能通过自身努力,让醒狮鼓点与法治脉搏同频共振,龙舟彩绘与数字浪潮交相辉映。

村委会对实践团的调研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并表示将全力支持团队后续深化“无讼非遗”的实践探索,共同推动潮州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数字赋能,法治护航”:广财学子探索非遗保护新路径

2025年暑期调研结束后,广东财经大学“潮韵飞扬”实践团积极开展非遗文化传播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团队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通过多平台、多形式开展非遗文化推广。

在内容创作方面,实践团根据非遗项目特点量身定做传播方案:针对刘陇醒狮,制作突出其表演观赏性及技巧性的系列短视频;围绕“林家班”龙舟彩绘,则制作深度纪录片,展示其工艺特点及文化内涵。相关内容通过“潮韵飞扬实践团”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同步发布,浏览量累计达20000+,转赞评达500+,有效提高了公众对潮州两项非遗的认知度和参与热情,这将为后续工作提供群众基础,有利于推动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实践团也将设计相关文创产品,将古老的非遗技艺带入现代生活。

同时,实践团制作并推送“‘无讼非遗’下的非遗传承与发展"线上问卷调查,广泛收集群众对非遗法治保护的意见建议。此次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样本81份,涵盖潮汕地区与非潮汕地区不同年龄层受访者,通过专业的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呈现,形成了清晰直观的数据,这为后续详实的调研报告的完成提供坚实的保障,也为完善非遗保护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次传播实践充分展现了青年学子在非遗保护中的创新思维与责任担当,为探索传统文化现代化传播路径提供了有益借鉴。团队表示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助力潮州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撰文 | 刘晓楠、余晟萱

图片 | 广东财经大学“潮韵飞扬”实践团

审核 | 广东财经大学“潮韵飞扬”实践团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晓楠、余晟萱、钟沂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钟沂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65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