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6日讯(通讯员 朱熙、钱思垚、何亚均、王好)盛夏七月,暑风送暖。在陕西省留坝县的一间乡村教室里,一把把剪刀在指尖翻飞,一张张彩纸在桌上铺展,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蒲公英计划”志愿服务队带来的非遗剪纸课堂,正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扎根。7月16日,这场以“传承非遗、滋养童心”为主题的支教活动,不仅为乡村儿童的暑期生活添了一抹亮色,更让古老的剪纸技艺在青春力量的助力下,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对许多乡村孩子而言,暑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薄弱期”——电子设备占据了大量课余时间,接触非遗技艺、传统艺术的机会少之又少。“蒲公英计划”志愿服务队正是瞄准这一需求,提前调研当地儿童文化教育现状,将剪纸这门兼具艺术性与互动性的非遗项目作为支教内容,既填补了乡村暑期艺术教育的空白,也为非遗传承找到了“从娃娃抓起”的鲜活路径。
志愿者们的“非遗展示秀”就点燃了全场热情。生肖剪纸活灵活现,仿佛下一秒就要从纸上跃出;吉祥窗花纹路精巧,红底金线间满是传统年味;还有融入现代元素的卡通形象剪纸,瞬间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原来纸还能剪出这么多花样!”孩子们围着展示台啧啧称奇,有的忍不住伸手轻轻触碰剪纸纹样,对这门古老技艺的好奇与向往,在这一刻被彻底激发。
考虑到孩子们多是初次接触剪纸,志愿者们遵循“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把“降低门槛、激发兴趣”放在首位。“先把正方形彩纸对折两次,边角对齐别错开,剪直线时手腕要稳,像画横线一样慢慢走……”志愿者一边拿着剪刀现场示范,一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折纸、运剪的基本技巧,还特意准备了“安全小口诀”,反复强调剪刀使用规范。
刚开始动手时,不少孩子显得有些拘谨:有的握剪姿势不对,剪出来的线条歪歪扭扭;有的用力过猛,不小心把彩纸剪破,懊恼地皱起了眉头。“别着急,咱们慢慢来,你看把剪刀稍微倾斜一点,是不是就顺畅多了?”“剪坏了也没关系,咱们再试一次,老师陪着你一起剪!”志愿者们立刻上前,蹲在孩子们身边手把手指导,用温柔的鼓励化解他们的紧张。在耐心引导下,孩子们渐渐找到了手感:原本生硬的剪刀变得灵活起来,纸屑轻轻飘落间,一个个圆滚滚的“小爱心”、一朵朵带着锯齿边的“小花朵”慢慢成型。当看到自己的作品初具模样时,孩子们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有的还举着剪纸向小伙伴“炫耀”,课堂里满是欢声笑语。
随着教学推进,志愿者逐步提升难度,带领孩子们挑战更具传统韵味的“春”字、小灯笼等造型。令人惊喜的是,孩子们还主动发挥创意:有的用黄色彩笔在红色剪纸的“花瓣”上点缀花蕊,有的给“小灯笼”添上蓝色的流苏,还有的把剪好的“小爱心”贴在灯笼侧面,让原本传统的剪纸作品多了几分童真与灵动。“我要把剪好的‘春’字贴在家里的窗户上,让爸爸妈妈和邻居们都看看,这是我自己做的非遗作品!”课后,孩子们举着自己的成果兴奋地说,话语里满是创作的成就感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这堂剪纸课,看似是一次简单的技艺教学,实则是一场生动的文化浸润。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不仅感受到了剪纸艺术“一刀一剪皆匠心”的独特魅力,更在反复折叠、细致裁剪的过程中锻炼了耐心与专注力,在完成作品的瞬间收获了自信心。那些在指尖绽放的“纸间花”,不仅装点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这颗种子,或许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成长为传承非遗的新生力量。
“蒲公英计划”志愿服务队始终致力于将传统文化与乡村支教相结合,通过开展剪纸、书法、传统手工艺等特色课堂,让越来越多的乡村孩子有机会亲近非遗、了解传统。正如志愿者所说:“我们希望像蒲公英一样,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撒向乡村的每一个角落,让孩子们在文化滋养中拓宽视野、健康成长。”
未来,期待有更多这样的志愿服务力量走进乡村,推出更多形式多样的非遗支教活动:既可以让孩子们体验扎染、皮影等传统技艺,也可以通过故事、动画等方式讲述非遗背后的文化故事。让乡村孩子们在艺术熏陶中感受文化魅力,以传统文化为羽翼,飞向更广阔的天地;更让剪纸、扎染、皮影等古老技艺,在新一代的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持久生命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朱熙 钱思垚 何亚均 王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全业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