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2日讯 (通讯员:区茜云 钟烨)当潮流IP与古老非遗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华南师范大学海韵渔舞实践团深入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平海镇,针对惠东渔歌、凤舞、舞鲤鱼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运用IP形象设计、文旅融合探索等方式,为深藏于古城街巷的百年技艺注入青春活力,助力这些传统瑰宝在新时代重焕光彩。

传承人忧思:百年技艺的传承之困

实践团成员来到平海古城北门戏台,与舞鲤鱼第三代非遗传承人彭卫清展开深入对话。阳光温柔地洒在鲤鱼道具上,鳞片装饰在光影中闪烁着微光,彭卫清指尖轻轻触碰道具,缓缓道出心中的感慨:“鲤鱼帮古人找水源的传说,是咱平海人的根。可这手艺,传承太难了。”

▲图为舞鲤鱼传承人向实践团成员介绍舞鲤鱼套路动作

深耕舞鲤鱼技艺数十载,彭卫清细数着这项技艺的变迁:曾经象征吉祥的33套表演套路,如今仅存12套,演出也局限于特殊节日,同时还面临着技艺难传、经费短缺的双重困境。谈及自己的徒弟多为小学生时,他面露忧虑:“我年纪大了,孩子们尚小,谁能接续这门手艺?”当实践团提出以IP形象创新打破非遗与日常生活隔阂的想法时,彭卫清给予了充分支持:“想法好,就差资金这把‘火’。”

公益课堂:播撒非遗传承的种子

实践团走进平海镇中心幼儿园、平海杨鑫图书馆,精心开展了一系列非遗公益课堂。团队成员化身为“非遗故事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讲述渔歌里的出海故事、凤舞所蕴含的吉祥寓意。配合纪录片的播放,原生态的表演画面带领孩子们“穿越”时空,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介绍队伍设计凤舞IP形象

在互动游戏环节,孩子们积极模仿非遗表演动作、拼搭非遗主题拼图,在背部传字游戏中接力记忆非遗知识。手工创作环节,他们在扇面绘制非遗图案、用贝壳拼贴非遗造型,一颗颗文化传承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种下。“去年的徽章我还留了一个呢!”曾参与过活动的小女孩举着凤舞徽章开心地说,童真的话语中藏着非遗传承的微光。

▲图为幼儿园小朋友进行创意扇子绘画

非遗集市:让传统技艺融入生活

平海镇文化广场热闹非凡,实践团在此成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集市。依托三大非遗IP设计的文创产品整齐陈列,互动游戏区更是挤满了兴致勃勃的孩子。渔歌打节拍环节,孩子们随着千年传承的韵律晃动脑袋,稚嫩的童声与古老的曲调相互交织;手势猜拳区,“凤舞”的招式与“鲤鱼”的动作在孩子们的比划中巧妙碰撞,一个小朋友笑着说:“我已经玩了六次了!”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平海镇居民非遗手势猜拳游戏互动

记忆翻牌台前,孩子们清澈的眼眸紧盯着卡片,仿佛要将图案位置深深刻进脑海;动作模仿区,孩子们神情肃穆地跟着示范研习,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招式的韵味。趣味拼图摊前,完成作品的孩子高举成果欢呼雀跃;知识问答环节,一只只小手纷纷举起,抢答声此起彼伏。当夕阳的余晖漫过广场时,孩子们紧握着手中文创产品雀跃归家,渔歌的韵律与凤舞的姿态已像种子一般落进他们的心田。

▲图为非遗市集平海居民和实践团成员交流互动

从记录彭卫清对技艺传承的忧虑与期盼,到捕捉课堂上孩子们求知的眼神,再到感受集市里大家高涨的参与热情,实践团以IP为媒介,不断拓宽着惠东非遗的生长土壤。那些融入渔歌韵律、凤舞灵气、鲤鱼吉祥寓意的IP形象,不仅是课堂上的教具、集市里的展品,更是让非遗走出节日、走进日常、走出平海的重要桥梁。当青春力量邂逅古老非遗,当创意灵感与传统智慧碰撞,惠东渔歌、凤舞和舞鲤鱼,正在传承人的坚守与孩子们的喜爱中,慢慢焕发新的活力。实践团播下的这颗传承种子,终会在时光的滋养下,长成守护老手艺的繁茂大树。

撰文 | 区茜云 钟烨

图片 | 杨子莹 王昭颖 姚东林 赖语涵

审核 | 张相平 谢泳雯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钟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钟烨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340 赞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