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以语言之力赋能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沈阳工程学院“红心向党 技术报国”实践团跨越千里,奔赴江西井冈山深处的神山村与马源村,开启了为期九天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实践团成员以推普宣传、教育培训、语言调查为径,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摸清语言使用现状,精准把握村民需求​

抵达实践地后,队员们迅速投入工作,手持问卷深入乡村各处,逐户开展访谈。从田间劳作的村民到村舍居家的老人,队员们广泛接触不同年龄、职业、文化背景的村民,细致梳理当地语言使用实际情况,精准掌握村民在日常交流与长远发展中的迫切需求,为探索普通话赋能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奠定坚实基础,确保推广工作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

多方交流凝聚共识,共话发展新路径​

为全面了解乡村在语言交流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普通话推广的期望,实践团精心组织多场座谈会。会上,村民代表、村干部等各方代表积极发言,分享因语言不通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扰,以及对学好普通话、促进乡村发展的见解与建议。队员们认真听取、详细记录,并与参会人员深入交流探讨。通过座谈会,有效凝聚了各方对推广普通话重要性的共识,为实践团制定贴合乡村实际的推广策略提供了宝贵思路,为后续工作开展筑牢基础。

创新课堂形式,激发学习热情​

为推动普通话融入村民生活,队员们创新方式,将教学课堂设在农家院落。在此,语言学习摆脱枯燥感,充满生活气息。针对学习困难的村民,队员们耐心指导,现场演示基础发音,传授实用学习方法。面对中老年群体,队员们认真倾听其困惑,用通俗语言细致解答,深入阐释普通话在信息获取、技能提升、眼界拓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队员们的努力下,“学好普通话” 从口号转变为村民的自觉追求,在当地落地生根、绽放光彩。

沈阳工程学院“红心向党 技术报国”实践团队作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 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的参与协同团队,团队将带着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与感悟,继续以普通话为工具,深耕乡村大地,让语言连接起乡村与外界的广阔天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7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三下乡
2025-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