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巢湖,晨雾漫过博物馆的灰石拱门,暮色晕染烔炀古镇的青石板路。安徽财经大学 “中华文化传承团” 一行三人 ——紫衣张亚峰、浅蓝衫贾仁俊、白衣张艺恒,以 “巢湖民歌” 为钥,穿梭于博物馆、古镇与展示馆间,在音律、器物与乡土脉络中,探寻国家级非遗的传承密码。

第一章:博物馆初遇 —— 非遗脉络的 “初解码”

“看!巢湖民歌和纸笺技艺同属国家级非遗!” 博物馆非遗展厅内,张亚峰 指尖落在展板 “2006 年入选” 的标注上,声音难掩振奋。身旁,贾仁俊 目光却被 “传唱人谱系” 吸引:从建国前的邹邦珍,到当代的翟菁英,五代传承人的名字如音符般串起岁月。

(巢湖博物馆民歌展示部分)

转身面对乐器展柜,张艺恒 凑近端详:红漆大鼓的铜钉泛着旧光,琵琶琴头的缠枝纹细腻如丝,唢呐的铜碗映出三人专注的脸。“这些器物里,藏着民歌的筋骨啊!” 张亚峰的感慨,掀开了非遗解码的第一页。

(巢湖博物馆)

第二章:互动聆听 —— 让民歌 “活” 在耳畔

“新打的小船亮光光~” 互动体验区,贾仁俊 戴上耳机构成的 “时光听筒”,瞬间被《新打的小船亮光光》的旋律包裹。一旁的 张亚峰 切换曲目,《打石硪号子》的雄浑与《撒娃娃》的俏皮形成强烈反差:“号子像汉子们喊着号推车,小调像姑娘们咬耳朵!”

展板上,《姑嫂对花》《送晚茶》等数十首曲目列成 “声音矩阵”,三人反复切换耳机,将 12 段民歌原声录入素材库 —— 这是后续 “民歌新唱” 最珍贵的 “DNA 样本”。

(巢湖博物馆巢湖民歌体验项目)

第三章:烔炀古镇 —— 民歌生长的 “生活母体”

“原来民歌是长在烟火里的!” 在博物馆的 “烔炀古镇” 展板前,张艺恒 发现了关键线索:这座始建于南宋的古镇,曾是 “舟楫如缕,商贾如云” 的商贸枢纽,300 多家店铺、戏园、作坊构成的市井生态,正是民歌的 “母体”—— 码头号子呼应装卸声,茶馆小调陪伴休憩时光,婚庆秧歌见证人间烟火。

站在 “张记南北杂货” 复原场景前,贾仁俊 凝视竹篮、陶罐与算盘:“百年前掌柜吆喝时,民歌或许就飘在这空气里。” 从商贸喧嚣到生活细语,烔炀古镇的过往,为民歌的 “接地气” 找到了注脚。

(巢湖博物馆烔炀古镇部分)

第四章:展示馆深读 —— 传承的 “跌宕与新生”

白墙黑瓦的 “巢湖民歌展示馆” 前,三人再展红旗合影。展厅内,张艺恒 指着 “民歌历程” 展板拆解脉络:“50 年代它‘声动京城’,却因‘乡野俚曲’差点断代,如今成了非遗!” 玻璃柜里的老唱片、曲谱手稿,诉说着传承的曲折。

“这不仅是唱歌,更是文化话语权的博弈!” 张亚峰摩挲展柜玻璃,语气凝重。从历史跌宕到非遗重生,他们意识到:民歌传承,既要守护旋律,更要复活其生长的文化生态。

(巢湖市烔炀镇南湖方民歌展示馆)

第五章:站台回望 —— 带着乡土与音律出发

暮色中,烔炀站台的铁轨延伸向远方,青山与风车在薄雾中若隐若现。三人整理行囊:200 余张照片、12 段原声、厚厚调研笔记…… 这些素材,将化作 “声音博物馆” 专辑(融合古镇场景音的沉浸式民歌)、“民歌 + 古镇” 文创(建筑元素明信片、曲谱折扇),以及 校园传承工作坊(邀请非遗传承人进安财)的基石。

“我们带走的,是乡土与音律的连接。” 张艺恒望向远方,“让民歌从博物馆里的展品,变成年轻人耳机里的潮音 —— 这才是传承的真意。”

(巢湖市烔炀镇南湖方民歌展示馆)

第六章 问卷探针:触摸本地人心中的民歌温度

烔炀古镇的茶馆里,藤椅轻晃;巢湖市博物馆出口,人流熙攘。实践团带着 15 道问卷(涵盖民歌认知、传承态度、创新期待),开启 “本土声音采集计划”—— 从银发老人到年轻学生,试图捕捉不同代际对巢湖民歌的情感联结。

街头对话:代际差异里的 “传承断层”

“《送晚茶》我唱了一辈子!” 烔炀古镇 72 岁的李大爷 放下茶碗,清了清嗓子,悠悠哼起小调。问卷统计显示:60 岁以上受访者中,78% 能完整哼唱至少 1 首民歌,对《打石硪号子》《撒娃娃》的记忆与青春绑定;但 30 岁以下群体中,仅 12% 熟悉民歌旋律,多数只知 “是国家级非遗”,却没听过完整曲目。

在博物馆出口,一位巢湖学院学生 坦言:“刷短视频时刷到过,但没完整听完……” 这种代际认知落差,让团队意识到:民歌传承的最大挑战,是 “记忆载体” 的断裂—— 从口耳相传的生活场景,到快节奏的数字时代,传播介质的剧变让年轻群体 “听而不闻”。

数据背后:矛盾中的传承期待

问卷的 “创新态度” 板块 藏着惊喜:85% 的受访者支持 “民歌 + 新媒体” 创新(如短视频、虚拟演唱),76% 希望 “民歌进景区、进课堂”。烔炀古镇 45 岁的杂货店老板陈姐 边填问卷边说:“我家娃不爱听,但要是做成动漫 mv?说不定能爱看!”

这种矛盾态度,折射出本地人对民歌的复杂情感:既视其为 “家乡文化符号”(92% 认为 “代表巢湖特色”),

又担忧 “老调子跟不上新潮流”(63% 担心 “传承断代”)。实践团成员 贾仁俊 感慨:“大家不是不爱,是需要更‘贴脸’的接触方式。”

基于调查,团队迅速调整后续计划:

针对年轻人:将《巢湖民歌・声景志》音频专辑,嵌入 “故事化短视频”(每首歌配烔炀古镇的历史场景动画);

针对孩童:在 “非遗进校园” 工作坊中,设计 “民歌剧本杀”(让学生扮演烔炀古镇商贩,用民歌完成任务);

针对游客:开发 “民歌打卡地图”(串联烔炀古镇店铺与民歌场景,扫码听对应旋律)。

张艺恒 翻开问卷分析表:“数据告诉我们,本地人有传承意愿,缺的是‘现代接口’—— 这正是我们要补的!”

非遗新章:青春力量的 “破圈” 尝试

实践团已启动后续计划:

《巢湖民歌・声景志》:剪辑民歌原声与古镇环境音,打造沉浸式音频专辑;

“民歌映古镇” 文创:提取烔炀建筑符号,设计曲谱书签、民俗折扇;

“非遗进校园” 工作坊:联合巢湖非遗中心,开展民歌教唱、历史分享会;

“民歌打卡地图”:联动烔炀古镇商户,构建 “声音 + 场景” 的沉浸式体验。

当青春力量与古老民歌相遇,这场从博物馆到乡土、从观察到对话的解码之旅,正书写非遗传承的 “破圈” 新篇 —— 而本地人心中的温度,终将化作文化重生的火种。

(文 / 张艺恒 图 / 安徽财经大学中华文化传承团)

【人物侧写】

张亚峰(紫衣):从 “乐器发烧友” 到 “民歌考据者”,执着于 “音律如何呼应生活”;

贾仁俊(浅蓝衫):沉迷互动体验与场景复原,坚信 “看见生活,才能听懂民歌”;

张艺恒(白衣):梳理传承脉络的 “故事猎手”,誓要让民歌 “潮” 起来。

【文化启示】 巢湖民歌的传承,离不开烔炀古镇这样的 “生活母体”。安财实践团的探索证明:非遗活化,既要守护旋律,更要重构其生长的文化生态 —— 这,或许正是青春力量献给传统文化的最好礼物。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亚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亚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9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