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产教融合政策实施路径研究,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践行高质量充分就业理念的号召,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赴大湾区实践团于7月12日至8月1日赴国家产教融合试点核心区广州市展开专题实践。实践聚焦于“就业难”与“用工荒”这一结构性矛盾,通过企业调研、产线观察、岗位实训及多方推演等多元化实践方式,积极探索破解人才供需错配难题的青年方案。
▲图1为实践团成员合照。刘祖贤 供图
深度调研:扎根企业一线,剖析供需矛盾
实践初期,团队成员深入国家产教融合试点核心区广州市制造业、服务业及信息技术领域的15家中小企业,实施系统性调研计划。实践团团队成员分别与企业管理者、人力资源负责人及企业员工进行访谈,就产教融合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取得成效以及存在的推进瓶颈,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与分析。
在深入调研中,实践团成员发现,受访的众多企业管理者及人力资源负责人普遍反映,当前部分大学应届毕业生对企业的职业环境与岗位要求存在认知差异,这可能导致其入职后心理适应期延长,以及在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方面面临挑战。这些因素被认为是企业在招聘时更倾向于考虑具备实际工作经验者的重要原因。受访企业家们结合自身运营实例,分析了当前企业亟需的人才类型及其成因,指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与企业实际用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脱节,并提到部分应届毕业生在职场沟通协作能力、职业稳定性及抗压韧性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这些来自一线的深刻洞察令实践团成员深受启发。
在调研中,广州市奋威音响器材有限公司的管理者反映了产教融合政策落地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大型企业在吸引优质院校开展深度合作方面更具优势,而众多中小企业则感到与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成果对接存在提升空间,认为应届毕业生的实践经验有待进一步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用人选择,使其在招聘时更关注具备成熟技能的社会人才。该管理者进一步指出,大型企业与院校的合作通常更为深入和系统化,相比之下,中小企业即使参与合作,目前也多集中于为学生提供假期实习岗位等基础层面;部分中小企业甚至表示对接院校的合作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此外,结合实践团进行的街头随机采访结果,调研发现社会层面(包括部分企业)对产教融合政策的认知度和了解程度尚需提升,反映出政策的宣传普及工作仍有深化空间。这些来自企业一线和社会公众的真实声音与宝贵意见,为实践团队全面、客观地评估当前产教融合实施现状,进而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议,提供了翔实的一手资料和重要参考,也为团队后续的深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图2为实践团成员采访企业管理者。罗彤 供图
实地观察:沉浸生产一线,把握行业脉动
在完成深度访谈后,实践团成员随即深入合作企业生产一线,开展实地观察。在广州市奋威音响器材有限公司等制造企业的智能化车间内,成员们近距离观摩技术工人的操作流程,听取车间负责人的专业讲解及一线员工的工作感悟,深切体认到高新技术产业对复合型技能人才能力要求的持续提升;在电商服务类企业调研中,团队成员发现,精准的行业洞察力与高效协作能力成为关键竞争要素;在信息技术类企业,团队成员则深刻感受到新兴行业日新月异的现状对员工创新思维与专业素养的高度重视。
通过跨越多个行业的沉浸式观察,实践团成员对不同领域存在的结构性人才短缺现象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调研发现,不同行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制造型企业更侧重具备扎实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服务类企业更需要兼具前瞻性市场判断力与高效性协作能力的复合型运营人才,信息技术类企业则更倾向富有创造力的创新型专业人才。部分企业管理者在交流中指出,由于不同岗位对人才特质的要求各异,单一院校合作模式可能难以全面满足企业多元化的人才需求。他们建议,高校可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例如在产教融合框架下,形成差异化、标识性的人才培养优势,如强化特定领域的实践能力或创新能力培养。这将有助于企业更精准地对接院校资源,实现人才供需的高效匹配。
▲图3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生产车间。罗彤 供图
岗位淬炼:沉浸实习一线,贯通知行边界
基于前期多维调研的深度体认,实践团成员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在当代高等教育中的重要育人价值。为进一步实证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的衔接效能,团队主动深入企业运营一线开展岗位实训。在沉浸式实习过程中,成员们系统掌握了企业日常基本工作,并具象化感知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之间的动态适配空间。有成员反思表示:“此次经历让我们深化了对课堂知识向职业能力转化路径的理解,这恰是传统教学模式中亟待强化的维度。”
这段实训经历不仅为后期编制《智能制造业岗位技能需求图谱》、形成调研报告及政策建议书沉淀了宝贵的场景化认知,更以鲜活案例印证了社会实践对赋能学生职业素养、缩短学用落差的显著作用,为高校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具象参照。
▲图4为实践团成员岗位实习。 刘祖贤 供图
破界对话:协同三方方案,浇筑育人基座
基于前三阶段扎实的调研积淀,实践团队创新性搭建政企校三方协同推演平台,真实性开展政企校三方模拟决策会议。成员们分别模拟政府人社部门负责人、企业管理者及高校教学管理者角色,围绕“深化产教融合政策效能,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会议聚焦政策落地关键梗阻点:政企校信息联通机制建设、企业参与可持续动力激发、“双师型”教师队伍长效激励机制等核心议题,通过多轮场景化政策沙盘推演进行系统性剖析。
“我们深度还原了政策执行中的协同张力点,”团队成员展示推演记录时指出,“例如企业更关注产教融合项目的投入产出效能转化,强调可量化的经济价值创造;而院校方则侧重产学研协同生态的可持续性,呼吁建立制度化的保障体系。”
历经数小时高密度思想碰撞,团队成员深切体认到政策落地既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孕育创新红利的战略支点。这种沉浸式推演不仅锤炼了成员的多元利益平衡能力,更以实践智慧印证了产教融合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赋能产业升级方面的巨大潜在价值。
▲图5为实践团成员进行政企校三方模拟决策会议。罗彤 供图
本次大湾区产教融合深度调研行,实践团队以“三个锚点”筑牢研究根基——扎根企业访谈一线、浸润企业生产一线、深耕企业实习一线;以“一场对话”激活协同生态——搭建政企校三方智慧共融平台。通过21天沉浸式调查,团队深刻洞察到“就业结构性矛盾”背后产业迭代速率与人才供给体系间的动态适配课题。兰州大学学子以躬行实践印证:破解发展深水区难题的密码,镌刻在智能产线的代码矩阵中,熔铸于产教协同的对话基因里。调研揭示,深化产教融合需突破传统校企合作的物理边界,构建“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教育赋能”的三位一体机制,以此实现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生态化反哺与螺旋上升。
站在新时代产教融合的历史坐标点,这支来自西北的青年队伍将持续聚焦国家“制造强国”“数字中国”战略导向,推动调研成果向政策建言、标准制定、模式创新三维度纵深转化’以黄河儿女的坚韧担当,为中国式现代化人力资源体系建设注入兰大智慧。
实践团队: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赴大湾区实践团
指导教师:张建荣
撰文:刘祖贤
图片:罗彤 刘祖贤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祖贤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祖贤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