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照亮希望1+1”支教团一行12人(2名带队教师、10名学生志愿者)再次奔赴海南省五指山市畅好乡保国村,圆满完成了为期十天的第十年暑期“三下乡”支教活动。十年坚守,青春接力,他们用实际行动在偏远山乡的孩子们心中播撒希望的种子。

十年坚守:在平凡中书写不凡

“每年来支教,看到孩子们熟悉的笑脸,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这是支教团成员小胡第2次参与支教活动,她感慨道。十天的支教时光,队员们面对着斑驳的教室墙壁、有限的教具资源、每日往返必经的蜿蜒泥泞小路,但他们始终坚守。支撑他们的是团队精心打磨并不断完善的“223”支教创新计划:以“心理健康护航”与“乡土文化浸润”为双核驱动引擎,依托“精准支教”与“长期联动”的实践路径,确保每一份爱心都能精准落地。

心灵护航:点亮心灯,守护成长晴空

“孩子们的心灵很脆弱,但也很敏感,我们希望通过心理健康课程,让他们学会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支教团成员小李说道。队员们精心设计系列心理健康课程,巧妙融入趣味游戏、情景模拟、绘画表达等多元形式,引导孩子们打开心扉。在“我的情绪小树”课堂上,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描绘树干(代表自己),伸展出象征不同情绪(快乐、悲伤、愤怒、害怕等)的枝桠,并用缤纷的色彩和独特的图案装饰。分享环节,孩子们鼓起勇气讲述画作背后的故事,在老师温和的鼓励和同伴专注的倾听中,他们学会了辨识与表达复杂的情感。

此外,支教团创新性地为孩子们建立了初步的“心理健康成长档案”,保国村小学的书记表示:“这份档案为我们后续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让我们能更科学地介入”。

(图为支教团与学生大合影方培燃供图)

“乡土文化浸润”是支教团传承地方文脉、厚植家国情怀的另一核心。为了让乡村儿童深入了解并热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增强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力,团队深入挖掘保国村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将其有机融入日常教学。在“家乡故事会”上,孩子们踊跃分享自己知晓的家乡历史传说、独特风俗、名人轶事和风物特产。“我最喜欢听爷爷讲的那些古老故事,现在我也能讲给同学们听了,我觉得很自豪。”一位参与分享的孩子兴奋地说。

精准滴灌:因材施教,激发梦想潜能

(图为美术课“爱心贺卡”拓展活动方培燃供图)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希望通过精准支教,让他们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跑道’上进步。”支教团带队教师说道。活动筹备阶段,团队便通过详实的实地走访、深度访谈学校教师及村干部,精准摸排保国村孩子们的学习基础、知识短板、兴趣特长与发展需求。

基于此,量身定制了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案。教学实践中,队员们充分尊重个体差异,灵活运用分层教学、小组合作探究、项目式学习等多元化方法。针对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开设“一对一学业助力站”;对于在美术、体育、科学等方面展露兴趣或天赋的孩子,则精心打造了美术创作、音乐律动、体育竞技、科学实验等“梦想兴趣营”。

(图为团队成员科学课授课现场方培燃供图)

“我以前很害怕学习,但支教老师耐心地辅导我,让我慢慢有了信心。”一位参加“一对一学业助力站”的学生说道。而参与“梦想兴趣营”的孩子们也表示:“在这里,我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也有了更多的勇气去尝试新事物。”

长期联动,延续爱与希望的接力

“支教不能只是一时的热闹,我们希望通过长期联动,让这份爱延续下去。”支教团成员小王说道。十年来,团队与保国村小学建立了深厚情谊和稳固长效的帮扶桥梁。短暂的暑期支教结束,并非关怀的终点。队员们通过定期回访跟踪、持续捐赠学习物资、设立微型图书角、搭建远程沟通平台等方式,始终如一地关注着孩子们的学业进步与身心成长。“这些举措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也让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机会。”保国村小学书记说道。

(图为家长会结束后支教团合影留念现场方培燃供图)

十年风雨兼程,十载春华秋实。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照亮希望 1 + 1”支教团用无悔的青春、辛勤的汗水,在琼岛腹地的山乡间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爱与奉献之歌。站在第十年的里程碑上回望,足迹深深;展望未来,初心愈坚。这支充满活力的队伍,将继续怀揣赤子之心,接续奋斗,让更多爱的种子在广袤的乡村沃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绚烂绽放,让这份联结城市与乡村、知识与希望的山海情缘,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通讯员:方培燃 

指导老师:王子申、张敬涛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方培燃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方培燃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52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