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梦·强师行”至美行支教队赴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盟石小学,圆满完成了为期10天的夏令营活动。这不仅是一次暑期支教,更是一场扎根乡土、双向奔赴的教育探索与文化传承,旨在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引导青年学子勇担时代使命。活动以乡土文化课程为核心主线,将前沿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投入中国乡村教育实践,用行动为当地学生筑梦启航。

深耕乡土课程,启智润心育才

乡土性是乡村教育的文化底色,乡村教育需要乡土化表达。本次夏令营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深度挖掘巍山本土文化资源,精心设计并开展了围绕巍山打歌、甲马、扎染、乡土建筑、茶马古道和是何庵的系列特色课程。每个系列均注重将历史文化底蕴与学科核心素养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历史、自然科学、数学、艺术、语文等多维度探究巍山文化的深厚内涵,深刻理解其价值内涵及传承意义。

“五育并举”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基石。夏令营深刻践行这一理念,精心构建了多维拓展课程体系:坚持“每天运动2小时”强健体魄;联合“京师万物”科普宣讲团开展科学实验,启迪探索精神;通过德育课堂学习国旗知识、感悟伟大抗战精神,厚植爱国情怀;并开设心理课堂,关注自我探索、职业启蒙、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护航心灵健康成长。

▲图为支教队员授课风采。

尊重个性、激发潜能,是教育的重要维度。本次夏令营特别开设了合唱、舞蹈、美术、棋类、葫芦丝等多元社团,为课程体系作了有益补充。学生依据兴趣自主选择,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志趣、结交同道,让个性光芒尽情绽放。

▲图为学生在棋社下棋。

力行多元实践,赋能素养成长

为践行劳动教育理念,夏令营组织“师生共做一根面”实践活动。一根面,是巍山当地特色非遗美食。在专业师傅蔡平芬老师的指导下,师生们从和面、醒面到合力搓面,学习特色面食技艺,体验看似简单步骤中的门道与匠心。活动还延伸至包饺子环节,学生们从“享用者”转变为“制作者”,在协作中真切体悟家常劳动的美好与价值。

▲图为师生共做一根面。

在充分的前期考察与安全保障下,支教队带领学生徒步探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何庵,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访谈学习活动。在当代传承人陈立中爷爷的悉心引导下,学生们依次参观了是何庵寺庙、陈佐才的石棺以及近代文人政客留下的诗赋歌颂等珍贵遗迹。此次实践学习,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陈佐才先生忠君爱国的崇高精神,同时也被陈立中爷爷四十载坚守与传承的执着所打动,深刻认识到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图为学生在是何庵访谈。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为积极引导学生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至美支教队在支教活动中期精心组织了一场趣味运动会。从队伍入场到五大运动项目的激烈角逐,再到总结颁奖仪式,学生和老师均积极参与、团结协作。在欢乐的比赛氛围中,学生们不仅充分感受到了体育运动的活力与魅力,更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珍贵与美好。

▲图为师生开展运动会。

本次夏令营创新性开展了独具特色的茶马古道游园活动。游园活动共设置了六个游戏摊位,旨在通过游戏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运动协调能力、快速记忆能力、感官感知能力以及象形文字认知能力。每个游戏都与“茶马古道”的真实历史背景紧密相连,让学生们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深切领悟茶马古道文化的内涵,真正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参与的深度融合。

夏令营结营成果则以动静结合方式精彩呈现。文艺汇演中,孩子们自信展示习得的巍山打歌与民族舞蹈;作品展区则集中陈列甲马、扎染、瓦猫、是何庵手抄报、乡土明信片等创作。本次作品展特邀家长入校观展,近距离见证孩子成长与创意成果。这不仅增进了家长对项目的理解支持,搭建了家校共育桥梁,更通过“小手拉大手”的体验,让师生家长共同感受民族文化魅力,增强了孩子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自豪与传承自觉。

▲图为学生和家长一起观展。

寻访非遗匠心,传承文化薪火

巍山县是南诏文化发源地,是中国历史文化城。本次夏令营立足当地特色,将乡土文化调研作为重要环节,并将成果融入课程教学,实现“支教+调研”深度融合。支教队聚焦云南巍山甲马、扎染和彝族打歌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深入调研,通过亲身体验、深度访谈等多样化乡土实践,深化对巍山历史文化的认知,努力成为乡土文化传承的参与者和助力者。这种深度的在地体验,使支教队能更有效地将传统文化精髓传递给学生,助力“非遗进校园”。

队员们首先来到巍山古城木雕甲马店研习。甲马是以木版雕刻、红纸拓印承载信仰与祈愿的民间艺术。在传承人苏宝镇指导下,队员们专注聆听寓意讲解,理解其文化内涵,并亲手体验拓印技艺。通过触摸雕刻、实践操作,大家深切感受到非遗技艺的匠心与坚守。队员们将亲身体验与收集的故事转化为课堂核心内容,引导学生们认识到甲马不仅是独特图案,更是凝结生命故事的文化符号,有效激发了学生对本土艺术的兴趣与创作热情。

在巍山古城“拾遗”店中,省级打歌非遗传承人字汝民先生向队员们演示彝族打歌与用叶片演奏。字老师从《松下踏歌图》讲到打歌中的民族融合与大团结,又吹响芦笙、配合着变化的节奏与舞步,向队员们生动展现了彝族打歌“歌、舞、乐”三结合的和谐统一。字老师告诉队员们,打歌延续至今,最重要的就是其讲“情”,用情对歌,打动人心。他平日常到学校免费教授葫芦丝、打歌,让民族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图为支教队在进行调研。

在庙街镇的妈妈作坊,队员们见到了经营人熊园仙老师。谈话间,队员们了解到当地扎染的基本情况、面临的困境,学习扎花原理。在经营人的带领下,大家动手用针线体验了扎花的流程,感受到了手工制作的不易。队员们将所学所感,以及熊老师的故事,转化为课堂上最真实、最具说服力的讲解。孩子们不仅能理解扎染技术,更能感受到其背后手艺人的坚持与文化脉络。

筑牢青春信仰,砥砺担当使命

志愿服务是落实国家战略、回应社会需求的重要力量,也是青年践行使命、锤炼担当的生动载体。至美行支教队临时团支书马浩峰为全体成员带来了《共青团的志愿者服务》主题报告。报告带领队伍成员回顾了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在各类志愿服务中所贡献的青春力量,激励支部成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将青春热血播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为提高团队成员的理论学习能力,北京师范大学求索学社宣讲团成员王铟琦作了题为《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的宣讲,通过阐述对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知识本领教育及责任感教育等内容,呼吁大家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图为支教队主题团日活动。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支教队员们以“乡土文化”为魂,精心构筑了融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立体课程体系,将巍山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独特且深厚的历史底蕴,转化为滋养乡村儿童心灵成长的沃土。十天虽短,却已在盟石小学播下了热爱与自信的种子,也为探索高校如何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了“至美”样本。这段旅程,是文化传承与教育反哺新篇章的序曲,希望其蕴含的精神力量与育人价值,能持续在孩子们的生命中、在巍山的土地上回响。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缤、马浩峰、王铟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缤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642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