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邮电大学“传邮达坂·语脉相承”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新疆吐鲁番市葡萄沟景区。聚焦当地文旅发展核心需求,以推广普通话为切入点,通过定制语言培训、发起“普通话挑战”等活动,着力改善居民与游客的沟通体验,切实助力葡萄沟旅游服务升级。
▲图为实践团队与葡萄沟村民合影
葡萄沟景区 80% 以上的收入依赖旅游业,来自内地的游客络绎不绝,而流畅的普通话沟通,成为当地发展的关键一环。“很多游客来了,我想介绍自家的葡萄干,可话说不标准,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走掉。” 商户阿尔孜古丽曾一度因 “乡音壁垒” 陷入经营困境。这并非个例,景区工作人员以及商户都是当地村民,都对提升普通话水平有着迫切需求。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实践团队精准发力,为不同群体量身定制了实用性极强的普通话课程。在游客引导方面,为区间车司机开展普通话教学,主要针对乘车指引、站点介绍等高频沟通内容,以提升与游客的沟通效率和车程信息的准确传递;在商务沟通场景模拟中,实践队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商户们学会如何热情地招呼顾客、清晰地介绍产品、从容地应对咨询。阿尔孜古丽便是这场语言培训的直接受益者。经过培训,阿尔孜古丽变得自信满满,每当游客经过,她都能主动上前,用流利的普通话介绍自家的葡萄干、巴旦木等特色产品,吸引了不少顾客驻足购买,收入也有了显著提升。
▲图为实践团队为阿尔祖古丽模拟商务沟通场景
在推普过程中,实践团队还发起了 “普通话挑战” 活动,让葡萄沟人民为家乡代言。挑战内容从葡萄沟的非遗中选取,涵盖了维吾尔族古典音乐瑰宝 “十二木卡姆”、传统医疗方法 “沙疗” 以及葡萄晾制技艺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活动中,小朋友们成为了挑战的主参与者。他们凭借着在课程中学到的流利普通话,热情地向大家介绍葡萄沟的宝贵文化,在挑战中担当起了 “小小宣传员” 的角色。实践团队在活动中始终密切关注着 “小挑战者们” 的表现,一旦发现他们在介绍过程中出现发音偏差,便会及时上前耐心纠正。不少游客表示,通过孩子们的讲解,对葡萄沟的非遗文化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
▲图为实践队队员崔思婕指导小朋友正确发音
北京邮电大学“传邮达坂·语脉相承”社会实践团队的普通话教学活动及系列推广活动,不仅切实提高了村民们在实际商务场景中的沟通能力,更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流利的普通话是打开乡村文旅发展大门的一把 “金钥匙”。它能消除语言带来的交流阻碍,让葡萄沟的特色文化被更多人知晓,让优质产品被更多人青睐,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当村民们能用流利的普通话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畅快交流,葡萄沟的故事便得以更生动地传播,文旅发展的道路也随之越走越宽,乡村振兴的蓝图在清晰的沟通中逐渐变为现实。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布萨热木·沙迪尔 王卓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布萨热木·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