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热浪,裹着皖南山林的青翠,扑打在我的脸上。作为黄山学院“永益农”皖南乡村振兴服务团的一员,我紧握纸笔、扛起相机,一头扎进了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灵山村。这次,我不是游客,而是这场乡村“变形计”的参与者。短短七日,我和伙伴们用镜头捕捉文脉,用笔墨传递乡音,为这片古老土地的振兴故事,奋力接棒。
图为服务团出发前合影
第一幕:路焕新颜,文脉有根
脚步踩上硬化路面的那一刻,仿佛踏进了一部正在书写的乡村史诗。眼前蜿蜒平整的道路,无声诉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曾听闻山道崎岖难行,如今新路如脉,已延伸至最偏远的屋舍门前,沥青的光泽在阳光下流淌。这不仅是出行的便利,更是乡村振兴为古老土地注入的铿锵足音。震撼之余,我触摸到这巨变背后滚烫的脉搏:是村干部们风雨无阻的勘测坚守,是文旅工作者将“山水之魂”融入规划的匠心,他们像大灵山深扎的根须,守护着乡土的本真,又在时代的春风里催发新芽。这份扎根与创新交织的赤诚,让初来乍到的我,瞬间读懂了这片土地在传统与现代共振中勃发的生命力。
图为大灵山当地风景
图为服务团成员合影留念
第二幕:键盘为梭,镜头作线,共织灵山“云锦”
实践的日子,是汗水与星光交织的“接力赛”。从一张张承载乡愁的明信片设计,到一部部讲述灵山故事的宣传片剪辑,团队成员如同精密咬合的齿轮,更似一场默契的“文脉接力”。有人精于构图,捕捉山间晨雾的瞬息万变;有人妙笔生花,将风物传说化作动人文案;有人指尖飞舞,在剪辑台上拼接时光碎片。也让我意识到,原来最好的协作并非人人全能,而是人人闪光—— 把自己的那一块拼图做到极致,再牢牢嵌进团队的整体里。当团队的力量汇聚成河,个体的微光便燃成了照亮前路的火炬。
图为服务团成员工作瞬间
图为服务团成员工作瞬间 第三幕:从“信达雅”到“乡土情”:我的七日“成人礼”
这短短的七日,更是一场走出书斋的“成人礼”。课堂里积累的外语词汇,在核对标识牌的严谨中找到了现实的锚点;对传播理论的认知,在视频剪辑的帧帧画面里变得鲜活立体。我从未如此真切地感受到,“知行合一”并非口号,而是双脚沾泥时那份沉甸甸的踏实与成长。 在大灵山的怀抱里,我褪去了象牙塔的青涩,生出了勇毅的筋骨——知识唯有深深扎进泥土,才能长成支撑发展的栋梁;青春唯有在实干中淬炼,方能折射出时代最耀眼的光芒。
图为服务团成员合影留念 尾声:接稳文脉的“接力棒”,青春永不散场
离别回望,感动如潮水般涌来。感动于大灵山在振兴浪潮中华丽蝶变的壮美诗篇,感恩这片沃土以最质朴的胸怀滋养了我们拔节抽穗。更感恩伟大的时代,为万千乡村铺就了奔向幸福的康庄大道,让我们这代青年得以在田野间读懂中国、定义价值。此刻,我们点燃的或许只是“星火”,但灵山赐予的这把“文脉之火”,已在我心头燎原——它映照着鲁迅先生“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赤诚,更照亮前路:我将以专业为舟,以热爱为帆,继续航行在乡村振兴的壮阔航程上,为守护千年流淌的皖南文脉,接稳、传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青春“接力棒”!
图为服务团在大灵山合影留念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琴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