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探索“双碳”转型的能源密码,近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青源碳能实践队跨越1200余公里,赴内蒙古包头市、鄂尔多斯市,陕西省延安市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青年学生在节能减排、绿色农业、低碳循环、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青春智慧,以实际行动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聚焦双碳目标:多维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在位于包头市恩格贝沙漠的达拉特旗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团队成员实地走访中广核、中国三峡、中国节能、中国电投等10余家企业,深入了解“光伏发电+沙漠治理+生态恢复”三位一体治理模式。据介绍,该基地减排二氧化碳约360万吨,为生态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在中国华能茂明风光电站,牛振鸣站长向团队成员详细介绍了风电机组的工作原理、发电流程、发电规模等,该场站总装机容量35万千瓦,为北疆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绿电支撑。在包钢集团,团队成员实地参观了轧钢车间,并深入了解了包钢集团在钢铁、稀土两大产业的发展和成就,并就传统重工业绿色转型进行了调研。
实践队成员在达拉特旗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实地调研
实践队成员在中国华能茂明风光电站实地调研
在赛汗塔拉这片国内唯一、亚洲最大的城中湿地草原,实践队实地勘察发现,这片总面积770公顷的重要草原碳汇区,通过草地植被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结合低干预放牧、退牧还草等措施,成为“双碳”目标落地的生态载体。达拉特旗空中草莓基地通过立体栽培,采用精准滴灌技术,集现代化、智能化和生态友好型于一体,实现每亩节水60%、碳排放降低40%,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自一社区”的苏式老建筑改造中,太阳能路灯、雨水收集系统、新型保温材料等设施的应用,让老街区焕发绿色生机。
实践队成员对低碳农业及老旧小区低碳改造进行实地调研
通过实地走访,团队成员进一步深化了对“双碳”战略多元实践的认知,并结合调研结果,撰写并提交《北疆硅都,绿动未来:以产业低碳转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调研报告——以包头市为例》,受到相关部门高度评价。并在当地多个社区面向社区居民、青少年学生开展低碳环保科普宣讲10余场,累计100余人次,真正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双碳”战略落地的生动实践。
实践队成员开展低碳宣传科普
传承乡土文脉:在田野乡村绘就振兴画卷
从开山炸石的“采石场”,到远近闻名的“艺术村”,这一步,东达沟村走了18年。据青山区文体旅游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任海昆介绍,东达沟村坚持“文化艺术浸润,文化连结乡情,文旅产业驱动”发展思路,打造东达山艺术区,建成非遗特色街等七大主题场馆,引进29位非遗传承人及艺术家,创新形成“艺术+乡村”发展新模式。为深化实践育人成效,搭建长效实践平台,实践队同青山区文体旅游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举行实践育人基地挂牌仪式,更好地引导青年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解民生、治学问、做贡献。
实践队同青山区文体旅游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举行实践育人基地挂牌仪式
实践队成员参观助农商店
在实践调研过程中,实践队成员同多位非遗传承人及艺术家深入交流,并亲身体验内画、烙画、泥塑等多项技艺,切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非遗内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内蒙古工艺美术大师张冰勉励团队成员:“希望青年人能够有耐心、有恒心、有决心,踏实学习、刻苦钻研,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实践队成员体验非遗技艺
基于扎实的实地调研,实践队成员撰写并提交《凝聚特色,以文化人,以“四个强化”打造非遗特色的“明星”村庄——以包头市青山区东达沟村为例》调研报告,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赞扬;同时,实践队员发挥特长,担任“线上推荐官”,开展直播带货,累计观看量1000余人次,增收8000余元,将实践成果转化为服务乡村发展的实际行动。
赓续红色血脉:在红色沃土筑牢信仰之基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要时间节点,实践队开展红色教育基地参观、老党员走访等一系列红色教育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在实地研学中传承红色基因,在榜样对话中赓续红色血脉。
在包头市北方兵器城,团队成员参观吴运铎纪念馆,学习这位 “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为中国兵工事业奉献一生的事迹,并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传承“把一切献给党”的坚定信念。在包头博物馆,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北疆历史文化发展脉络,进一步强化了文化自信。
实践队成员参观吴运铎纪念馆并重温入党誓词
实践队成员参观包头博物馆
91岁老党员陈文学的事迹更让团队成员动容:他在退休后积极践行雷锋精神,累计帮助88位病人、6名困难学生、4位孤寡老人,在宣传雷锋精神活动和捐助方面投入超30万元,获全国十位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等10项国家级荣誉、7项省部级荣誉、7项市级荣誉。“你们都是祖国的未来,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在学校学好本领,做对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陈文学老人向实践队赠送《雷锋的故事》《把一切献给党》两本书籍和“为人民服务”徽章时的热切嘱托让队员深受鼓舞。
实践队成员同陈文学老人座谈交流
在革命圣地延安,实践队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深入了解抗日战争期间全国军民众志成城、艰苦奋斗的革命篇章,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汲取奋进力量。
实践队成员在延安开展红色学习教育
深耕专业实践:在能源一线传承石油精神
为引导青年学生将理论学习与现场实践相结合,切实提升专业认知、增强专业本领,实践队走进延安市长庆油田第一采油厂王窑作业区,深入了解安塞油田40余年开发历程,强化“双碳”背景下石油学子的使命与担当。
实践队成员在长庆油田第一采油厂王窑作业区参观学习
“当年的石油工人,就是在这样的道路上每天多次往返,一不留神可能就会有生命危险。”王窑作业区副经理侯宁介绍道。这道海拔1300米、坡度70度的陡坡曾被当地人称为“阎王沟”,一代代石油人风里来雨里去,硬生生将其踩成了长庆人脚下的“好汉坡”。团队成员走进好汉坡展览馆,聆听老一辈石油人叩开油藏之门的故事,并在侯经理带领下踏上好汉坡,亲自走一走前辈走过的巡井路,传承以“艰苦创业、勇攀高峰”为核心的好汉坡精神。
实践队成员重走“好汉坡”
实践队实地探访多个采油、采气、集输场站,在与现场负责人的交流中不断强化专业理解和专业认知。“对能源行业而言,‘双碳’就是转型命令,这是行业生存的必答题,也是新机遇。”团队成员采访了中石大2015级校友、长庆油田第一采油厂工艺研究所陈旭,就能源行业转型发展、“双碳”背景下青年学子的使命与责任展开交流。
实践队成员参观油田现场
此次实践中,青源碳能实践队通过“以双碳战略为核心、以红色教育为引领、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进企业、进展馆、进社区、进村庄、进活动”的“三维五进”实践体系,深入开展绿色发展、油田实践、乡村振兴、红色研学四大主题活动,引导青年学生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行动践行青春使命。未来,青源碳能实践队将持续以青春之动能,深耕能源行业转型发展,深入探索能源领域绿色转型密码,为落实“双碳”行动、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供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青源碳能实践队
撰文:王文辉、龚子希、杜雨竹
图片:王雯生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