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西北陲,新疆的广袤大地与自然人文交相辉映,而疆韵使者”实践队惊喜地发现这片土地孕育出的文化与广油精神有着跨越山海的共振。
新时代浪潮下,当“文化润疆”的号召如春风般轻轻拂过,在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疆韵使者”实践队成员们的心中泛起了层层涟漪。那是一种对文化传承的敬畏,一种对民族团结的向往,一种对边疆大地深深的眷恋。队员们用青春的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用真诚的心灵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全面开启了一场充满诗意与温情的文化润疆实践活动。以“西迁”“铁人”精神作纽带,在大峡谷、赛里木湖畔、喀什古城街巷中,与垦荒故事、牧民智慧、丝路文化、多民族共融传统深度对话。
团队在活动期间开展田野调研、采集文化素材、制作传播图文视频,覆盖新疆乌鲁木齐、阿勒泰、喀什等地基层社区,让两地精神共鸣在实践中生根,为文化润疆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实践队出发前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校史馆前合照的场景。 钟晨曦 供图
文化调研:于新疆绮景,探文化幽珍
踏入安吉海大峡谷,赤色崖壁与深邃峡谷相映,河流蜿蜒,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队员们惊叹。“疆韵使者”们不仅用镜头定格美景,还与当地老者围坐交谈。从老者口中,队员们得知先辈垦荒、牧羊的艰辛,这些口述史如文化切片,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抗争适应的智慧,让队员领悟到这片土地的厚重历史与人文精神。
图为实践队在安吉海大峡谷拍摄记录的绮丽风光。 艾柯代·艾买提 供图 赛木湖,湖水澄澈如镜,倒映着雪山与云影,宛如仙境。队员们跟随哈萨克族牧民放牧、挤奶,亲手搭建毡房深深刻感受到当地对“净”的崇尚,体会到“顺应自然、珍视馈赠”的生活哲学,为后续文化传播积累了素材。
图为实践队寻访当地居民时路过记录的美丽风光。 艾柯代·艾买提 供图
走进喀什古城,驼铃声声,似将队员带回千年丝路。实践队成员随驼队穿行街巷,与驼户交流“祖辈走丝路”的故事,聆听百年驼队歌谣。驼铃承载着开放、探索精神。
图为当地居民向实践队讲解古道历史时拍摄的场景。艾柯代·艾买提 供图
香妃园则如温婉文化叙事,队员们漫步其中,细品建筑文化符号,与讲解员探寻香妃故事流变,挖掘传说背后的民族情感,感受多元文化交融之美。
图为新疆与平原自古以来联系密不可分的历史见证。 艾柯代·艾买提 供图
宣讲精神:携政策星火,燃文化之光
团队积极创新,采用独具特色的“1 + N”宣讲模式,以“育人 + 文化润疆”为主题深入社区宣讲。
在民族风情浓郁的喀什老城区,街巷如迷宫,居住着多民族群众。队员明白,要让政策入群众心,需用熟悉易懂的语言。他们发挥优势,用维汉双语将晦涩政策转化为生动故事。这些故事似繁星点亮老城区夜空,队员讲得绘声绘色,群众听得津津有味,时而欢笑,时而沉思,政策由此从“高高在上”变为与群众生活紧密相连的温暖话语,入脑入心。
阿勒泰牧区广袤,牧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为让政策覆盖每个牧民家庭,团队组建“马背宣讲队”。队员骑马带资料,穿梭山峦、跨越河流,深入牧民毡房。每到一处,他们拉家常、了解需求,再用朴实语言讲政策。毡房里,大家围坐,队员认真讲,牧民专注听,还提出疑问想法,队员耐心解答。“马背宣讲队”如纽带,将政策送到牧民身边,实现广泛覆盖,让牧民感受政府的关怀。
这种接地气的宣讲方式如春风化雨,增强政策实效性。政策从纸上文字变为推动新疆发展的实际行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动力。队员们纷纷表示:“这是锻炼好机会,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实践队会不断调整表达方式,用生动语言传达政策,这不仅锻炼了表达能力,培养了沟通技巧与亲和力,而且还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达成育人目标。”
图为宣讲结束后群众与旗帜合影的场景。 艾柯代·艾买提 供图
影像传媒宣传:帧帧绘新疆,声声传华韵
图为新疆孩子为活动点赞的场景。 刘付俊淼 供图
队员们以镜头为笔,创作出照片、短视频等丰富作品,通过多渠道传播,吸引大量关注,宣传效果显著,助力打破外界对新疆的传统印象,提升新疆新形象,促进文化交流。
此次“润疆”行动,队员们收获颇丰。他们深入观察新疆自然与人文,培养了文化洞察和审美能力;在拍摄、剪辑等环节紧密协作,提升了沟通协作与团队精神;意识到作品的文化交流意义,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活动实现了“育人 + 文化润疆”的目标,让队员们成长,也为新疆文化传播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撰文 |彭依敏 钟晨曦
图片 |钟晨曦 艾柯代·艾买提 刘付俊淼
审核 |黄炫馨 申如锦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彭依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彭依敏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