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北京中医药大学“接过古人杯”社会实践团踏着晨露走进门头沟区清水镇,在八亩堰村及周边村落开启了一场特殊的“诊疗”——用中医药专业知识为乡村特色产业把脉开方,让青春智慧在乡土间生根发芽。

▲图为团队成员与村民、村干部合影

实践团首先来到八亩堰村的林下种植基地,成员们纷纷俯下身子在藤蔓间仔细观察。作为药食同源的优质品种,这里的辽五味子产量可观,却在深加工与销路拓展上遇阻。同学们手持笔记本,与驻村第一书记孟令涛展开热络交流,从剪枝时机到晾晒工艺,从现有包装到电商渠道,将种植、加工、销售各环节的瓶颈一一记录,准备通过专业知识和青年智慧为这片土地绘制“突围蓝图”。

▲图为八亩堰村第一驻村书记向团队介绍五味子种植情况

第二站来到黄安坨村,“百花山社”民宿的木栅栏爬满牵牛花。实践团成与负责人深度访谈:“暑期日均入住率多少?”“客人更爱农家菜还是创意料理?”从客房的布局到餐饮菜单的时令搭配,再到中医药文化特色研学活动的可能性,同学们边问边抛出自己的见解,“民宿+中医药体验”的融合方案在访谈中渐渐清晰,中医药元素的加入将让短暂的停留变成深度的文化体验。

▲图为民宿负责人与团队成员交流

从民宿走出,沿着蜿蜒山路走进椴木沟村,空气中弥漫着草木清香。这里的野生黄芩不仅是道地药材,更孕育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野山茶制作工艺”。队员们跟着村民穿梭林间,一边观察黄芩的种植情况,一边记录古法制作的细节,明确了下一步通过新媒体传播为古老技艺寻找破圈机会的计划。

▲图为团队成员向村民了解情况

天色将暗,离别时孟令涛书记发出感慨“你们是带着真本事来的!村里这么好的资源怎么开发需要你们给我们支支招,期待咱们长期、持续的合作!”高度肯定了实践团的实践成果,更坚定了成员们扎根乡土的决心。

此次调研不仅形成了涵盖林下经济、非遗产业、民宿发展的专业调研报告,更播下了合作的种子。接下来,双方将共同探索五味子深加工、非遗野山茶品牌包装、中医药研学与民宿联动等项目,让青春智慧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光彩。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玉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玉磊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3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