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与民族团结,一场充满意义与趣味的推普活动在林东地区热烈展开。2025年7月18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蒙韵传声普语沁旗” 实践队走进蟠龙岗村和道劳毛道村,成功举办了 “普语沁旗” 推普小课堂活动。

此次活动面向当地青少年儿童,旨在普及普通话知识。实践队精心设计多个环节,通过讲述普通话发展史、开展趣味游戏、融入科技启蒙等,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孩子们积极参与,欢声笑语不断。推普小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座桥梁,它搭建起了语言交流的平台,让不同民族的孩子们心灵相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语言文化动力。

图为队员、孩子们与家长们的合照。李欣睿 摄

课堂紧扣主题,融汇古今

实践队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紧密围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课程伊始,队员们以生动形象的“普通话发展史”时间轴,带领孩子们穿越时空:从东周的“雅言”、晋代的“通语”、明朝的南京“官话”,到近现代的“国语”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的“普通话”。讲解深入浅出,让孩子们了解到普通话作为中华民族共同语,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形成与发展是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重要见证,更是新时代消除语言隔阂、促进交流合作的“金钥匙”。

聚焦现实意义,深化认同

课程第二部分深刻阐述了推广普通话的现实意义。通过“一方水土一方音”环节展示上海话、湖南话、广东话等特色方言的魅力,以及“一语通行一家亲”的核心理念,队员们引导孩子们认识到方言的宝贵与普通话作为通用语的重要性。强调学好普通话是打破地域壁垒、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一步,对孩子们未来求学、就业,乃至林东地区的长远发展和乡村振兴都具有深远意义。

趣味游戏点燃热情,寓教于乐

为切实提高孩子们的普通话应用能力,课堂设置了充满趣味性的互动环节。“Emoji成语挑战”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在游戏中轻松积累词汇。“传声筒大挑战”则成为课堂高潮,孩子们分组合作,将“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等蕴含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红色教育主题的乱序句子,通过准确复述排序传递。这不仅锻炼了听说能力,更在无形中将家国情怀和乡土认同根植于心。在“绕口令大挑战”环节中,孩子们针对发音难点进行趣味训练,现场气氛热烈,笑声掌声不断。

专业特色融入,科技启蒙增色

实践队巧妙地将基础专业知识融入推普实践。在“动手学编程 科技来启蒙”环节,队员们利用简单易懂的编程工具,向孩子们介绍并展示了科技如何改变生活,启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这一环节传递出科技赋能教育、助力乡村发展的理念,为推普活动增添了时代感和科技色彩。

歌声汇聚情感,团结之花绽放

活动的尾声,全体队员与孩子们共同欣赏并学唱了蕴含浓郁民族风情的歌曲《摘朵马兰你就走吧》。“大家一起举杯,送你美好的祝愿;春风吹过草原,愿你吉祥平安!”悠扬的歌声跨越语言的差异,传递着共同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曲合唱环节成为最温馨的时刻,在动人的旋律中,孩子们的心紧密相连,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和民族团结的温暖力量。

成效显著,展望未来

此次“普语沁旗”推普小课堂活动,通过“历史溯源+意义阐释+趣味互动+科技启蒙+情感共鸣”的多维模式,有效激发了林东地区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热情,增强了他们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认同感和使用能力。实践队成员余文汇表示:“推普课堂助力乡村振兴,就是让孩子们在乡音与国音间自信交融,共筑文化根脉。”这群来自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实践队员们不仅运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自身也在实践中深化了对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的理解,提升了社会责任感。振原兴乡实践员门集体表示,将继续发挥专业所长,创新推普形式,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贡献青春力量。这堂关于语言交融与民族交流的乡村振兴推普课,就在队员们与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落下帷幕。

通讯员: 余文汇 李欣睿 徐健瑶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余文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余文汇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486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