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烟台大学海洋学院“千年流光,贝影生辉”非遗传承宣讲团4名实践队员走进青岛钿贝世家传播有限公司,开展螺钿技艺实践活动,借观摩工序、交流对话,深化非遗认知,注入青春传承力量。

探访工坊:见证传统工艺匠心传承

实践队员踏入螺钿工艺工坊,近距离接触这历史悠久的非遗技艺。原料区里,看似普通的蚌壳,实则是螺钿工艺基础。匠师介绍,蚌壳内里虹彩独特且无一重复,选蚌、剖贝、取片等备料工序,是后续工艺推进的前提。切割环节,匠人们处理薄脆螺片时,动作精准至极。因螺片质地特殊,力道、角度稍有差池,便会损坏;且螺片对温度敏感,遇热易卷曲变形,极大考验匠人操作水平。打磨工序更令队员难忘,学徒手持仅0.1毫米厚螺片,在400目至7000目砂纸间,经七道工序反复打磨,仅一平方厘米粗磨,就耗时半小时。明代流传至今的螺钿漆器精品,正源于这般精益求精,让队员深切体会传统工艺中匠心传承。

图为工坊匠人镶嵌螺钿 杨佳静供图

图为工坊匠人切割螺片 刘嘉辰供图

亲历过程:感受工艺背后精神震撼

实践里,螺钿工艺带给队员诸多震撼。起初,队员误认螺钿制作是简单拼贴,亲身实践后深知,每道工序都是匠人与时间、材料、自身耐心的漫长对话。有队员感慨:“原以为艺术创作靠灵感,如今懂得,流传不朽的,是水滴石穿般的韧性与执着。”

图为实践队员学习体验镶嵌硬螺钿 杨佳静供图

直面现状:体悟非遗传承责任担当

与工坊厂长交流时,队员了解到螺钿工艺传承现状。厂长称,全厂熟练掌握古法“点螺”镶嵌技艺的匠人有限,愿长期留坊学习传承的年轻人占比低 。

经此交流,队员对“非遗传承”有了更具体深刻认知,明晰自身责任。大家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加强螺钿等非遗技艺宣传,助力大众了解传统工艺,贡献青年传承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与工坊厂长合影 杨佳静供图

未来,烟台大学海洋学院“千年流光,贝影生辉”非遗传承宣讲团将持续开展非遗探访实践,拓宽大众传统文化视野,提供接触非遗、深入了解的机会;加强与非遗工坊、文化机构合作,结合实际优化活动,贴合大众学习需求;期待社会力量加入,整合资源、共享经验,构建完善传承支持体系,助力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活力。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佳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佳静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