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埂间的药材种植课堂到村委会的普通话角,从乡村儿童的“食安小课堂”到直播间的“药香推介会”——7月上旬,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韵普声”振兴小队再赴定西市岷县十里镇曹家村,连续开启第三年的实践活动。实践团队员们以“语言为桥、专业为基”,将普通话推广与食品安全科普、中药材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持续赋能乡村文化、产业振兴、人民健康。

▲图为“食韵普声“振兴小队到达岷县站

声传岷州红色魂 语筑文脉共传承

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纪念馆内,队员们将红色文化传承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有机结合,以“用普通话讲好红色故事”为抓手助力乡村文化、红色文化振兴,在实践推普中让革命精神“声”入人心。1936年红军抵达岷县后,岷州会议否定西进计划、确立北上方针,为三大主力会师和抗日统一战线建立筑牢根基;岷州十二英烈或冲锋陷阵、或潜伏传讯,用生命诠释信仰。

▲图为实践队员专注聆听岷州会议纪念馆讲解  李宜修供图

“大家好,我们是来自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生……”实践团队员们被十二英烈的忠诚与担当深深触动,自发用普通话娓娓讲述这段镌刻着热血与信念的历史,让英雄的故事从岷县的土地上启程,跨越陇原山川,让更多人听见那段永不褪色的赤诚回响。

▲图为实践队员讲解岷州十二英烈的故事  王欣妍供图

推普食安双护航 乡村振兴共筑梦

曹家村村委会的会议室里,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队员们和村里的长辈们围坐在一起,气氛格外融洽,用标准又亲切的普通话开启了这场特别的交流。大家讲解了普通话的重要性并带着专业特色开启食品安全与营养科普。长辈们听得十分投入,纷纷称赞:“学生们普通话讲得清楚!以后买食品肯定会留意标签!”虽然嘴里的普通话带着浓浓的乡音,有些词说得磕磕绊绊,但每一句都透着热乎劲儿。

▲图为实践队员为老人讲解食品及普通话相关知识  孙纪娇供图

活动期间,实践团为老人们送上了精心挑选的健康食品。合影留念的时候,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现场满是温馨。有了普通话的顺畅沟通,大家的心靠得更近了,携手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的劲头也更足了。

▲图为实践团与参会老人一起合影 

来到曹家村小学,实践团队员秒变“小老师”,不仅传授食品营养健康知识,更以趣味方式推广普通话。从生动讲解到互动问答,孩子们踊跃参与。“同学们,大家用普通话说说,每天要吃几种蔬菜呀?”“小老师”的话刚说完,孩子们就踊跃地举起了手,童声在教室里回荡。

▲图为实践队员与孩子们互动  唐嘉供图

一份份带着心意的礼物递到孩子们手中,像是把鼓励和期待悄悄塞进了他们的掌心。大家一同录制充满童趣的影像,定格美好瞬间,助力少年拓宽视野、自信表达,勇敢逐梦。此次活动实现曹家村“一老一小”全覆盖,以语言为桥将推普服务与情感关怀深度融合。

▲图为实践团与曹家村小学孩子们合影

田埂药香浸学话 泥土指尖递匠心

岷县被称作当归之乡,实践团深入中草药作物田地以及药材加工工厂,开启实践之旅,让乡土实践的热情与普通话的魅力,借直播镜头跨越山海传递。放眼望去,大片的黄芪、当归、党参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生机盎然。村书记特意放慢语速,努力用普通话为队员们介绍这些中草药的生长习性、种植方法和药用价值,虽然带着些许地方口音,但清晰的表达让队员听得格外认真。 大家一边聆听讲解,一边蹲下身子仔细观察中草药的叶片、根茎,与村书记交流种植经验。语言的畅通让知识的传递更加高效,普通话正是打破地域隔阂、促进经验共享的重要工具。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田间向当地农户学习农业知识  唐浩供图

走进加工厂,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药香。在车间师傅的指导下,同学们实操药材加工。“控制药材切片在2-4毫米,既方便储存,又能保证药效析出。”师傅清晰的指令让操作更加安全顺畅。直播镜头前,队员向网友介绍:“岷县的黄芪富含多种氨基酸,这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它的独特品质……”。一场直播,不仅让乡土实践的热度共享,更让语言成为连接乡村与外界的“隐形桥梁”,既推广了地方产业,又让更多人感受到普通话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图为实践团学习切割机的使用  周莉莉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实操党参切割技能  王欣妍供图

至此,实践团队员还为当地特色中草药拍摄了专题宣传片,通过镜头展现其生长环境、药用价值与产业潜力,以此进一步提升这些中草药的知名度和关注度,助力当地药材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暖心慰问老党员 赓续精神传薪火

团队行走在曹家村小巷中,寻觅村中老党员的身影。布满皱纹的手轻抚泛黄的奖状,讲述着当年入党的初心、奋斗的岁月。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故事,有战火纷飞中的坚守,有建设家园时的热忱,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党的深情。老党员们的讲述就像是一本缓慢翻开的时光相册,向青年展示他们那个年代的峥嵘岁月与幸福时光。老党员带着乡音,却努力用普通话讲述着历史。“爷爷,您觉得成为党员,最自豪的事是什么?” 队员问道,在场的五位高龄老人,有人耳朵已不太灵便,可当听到这个问题,瞬间都肃然起敬。他们凝视着象征党员身份的物件,虽未言语,那坚毅的眼神却早已给出了答案。

▲图为实践队员与曹家村老党员围坐交流  李转文供图

“爷爷,您觉得普通话在当今社会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呢?”“以前条件苦,交流全靠喊。现在不一样啦,学说普通话,能跟更多人讲党的故事。”爷爷笑着说。团队还为老党员送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手册,逐句辅导“你好”“为人民服务”等常用语发音。当老人们用标准普通话清晰说出“为人民服务”时,在场师生深切体会到语言背后跨越代际的初心共鸣。

▲图为实践队员向曹家村老党员递送学习资料王欣妍供图 

此次走访不仅记录下珍贵的红色记忆,更让普通话成为连接青年与老党员、传统革命精神的“有声桥梁”。

这个夏天,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实践团队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为纽带,将食品安全知识与乡村发展需求深度融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不仅是语言的规范统一,更是在乡土间架起连接内外的信息桥梁。在岷县曹家村,这项工作已融入田间地头与日常生活:老人们通过规范语言听懂政策资讯,孩子们借助流利表达自信描绘成长愿景,中草药种植户则凭借清晰的产品介绍拓宽市场渠道,语言的力量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为曹家村的全面发展筑牢语言根基。当乡音与普通话和谐共生,当年轻一代带着流利的表达走出家乡又带回新思想,乡村的振兴便有了更深厚的底气——用清晰的沟通打破隔阂,用共通的语言凝聚力量,让每一寸土地上的努力都被看见,让每一份乡土的价值都能绽放!(“食韵普声”振兴小队致敬)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郁芊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郁芊菊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298 赞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