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广西大学文学院的王卓杏回到家乡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镇,在镇民政办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这段经历让她在基层工作的繁杂与温暖中,重新认识了“扎根基层”四个字的分量。

一部电话连起的民生网络

“您好,我是南康镇民政办的工作人员,提醒您本月需要进行高龄认证……”这样的开场白王卓杏每天要重复几十遍。在民政办的第一周,她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电话通知辖区40余名高龄老人进行认证、协调55名养老院老人转移事宜,以及跟进15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的路牌排查情况。

经过一周的电话沟通实践,王卓杏逐渐摸索出一套特殊的沟通方法:面对听力障碍老人时,她采用“提高音调但不加速”的清晰发音方式;遇到记不住认证流程的独居老人,她会将操作步骤分解为“一开二登三确认”三个简单环节;当地方方言造成沟通障碍时,那本被翻至卷边的《常用俚语对照表》就成了她最实用的工具书。这部电话成了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民生热线,而她的声音,则是这条热线上最年轻的“电流”。

▲图为王卓杏在民政办跟进路牌排查情况

走访中的社会保障具象课

第二周开始,跟随工作人员走访特困户和低保家庭的经历,让王卓杏触摸到乡土最真实的肌理。在走访过程中,她和同事一起完成了80余份特困、低保审批表的填写工作。泥泞的村道上,凉鞋陷进黄泥里的阻力;因病致贫的屋檐下,药盒堆积成比稻谷更沉重的存在——这些场景不是书本里的文字,而是能闻到汗味、摸到温度的真实。

在走访核查过程中,王卓杏翻开笔记本,逐项核实“子女教育支出”“医疗开支占比”等15项指标。她发现政策设计既包含刚性标准,又留有弹性空间——从甘蔗种植收入的精确计算到危房漏雨情况的灵活评估。为确保证据充分,她仔细拍摄了厨房灶台、卧室床铺等生活细节,这些影像与纸质材料共同构成审批依据。政策的温度就藏在这些实事求是的细节核查中,而把政策善意转化为群众获得感,正是基层干部的可为之处。

▲图为王卓杏在南康社区填写低保审批表

台风天的民生服务观察​​​​

7月21日台风“韦帕”来袭时,南康镇民政办仍保持正常运转。王卓杏在协助整理应急物资时,目睹工作人员为冒雨前来咨询的村民办理残疾人教育资助申请。该村民的孙子刚被镇里的高中录取,工作人员现场核验残疾证、录取通知书等材料,确认其符合助学标准。事后,民政办主任告诉她:“基层民生工作人员要永远在第一线,不怕风吹雨打。”

复印机旁的基层治理观察

在民政办实习的这段时间,王卓杏认真参与了文件流转的每一个环节。她协助完成了29份重要文件的盖章审核工作,在反复往返党政办和民政办的过程中,逐渐熟悉了基层工作的严谨流程。每次复印材料时,她都会主动多准备一份副本;遇到群众材料不全的情况,她会耐心解释需要补充的内容;看到办公桌上文件堆积时,她也会按照“急件优先”的原则帮忙整理分类。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让她深刻体会到基层治理的细致与温度。

▲图为王卓杏在民政办复印证件

从“可爱”到“可为”的青春觉醒

这段实践经历让王卓杏对家乡有了新的认识。家乡是可爱的,这里有政策的温度,有基层工作者“润物细无声”的坚守;家乡更是可为的,青年人的每一分热都能在这里找到发光的方向。

在实践中,王卓杏经历了三个重要转变:从“书本认知”到“具身体验”的转变,让她看到理论之外的复杂现实;从“理想主义”到“务实行动”的转变,教会她在约束条件下寻找解决方案;最重要的是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这种身份认同将持续影响她的职业选择。

这段实践让她理解了“扎根基层”的真实含义——不是浪漫主义的想象,而是需要在复印机的嗡鸣中、在暴雨天的走访路上、在反复解释政策的耐心里去践行的承诺。

据悉,南康镇人民政府今年已接收12名“返家乡”实践大学生。镇团委工作人员表示,年轻人带来新视角,基层则提供实践课堂,这种双向奔赴正是基层治理需要的青春力量。而对王卓杏来说,这个夏天的意义或许正如她在日记中所写:“走出图书馆,走进田埂间,才懂得'国之大者'其实就在这些需要俯身倾听的民生琐碎里。”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卓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卓杏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43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社会实践
2025-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