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启蒙为钥匙、文化传承为底色、智能创意为画笔,为幼儿园留守儿童构筑起立体多元的成长体验空间。2025年7月中旬,潍坊学院鸢飞筑梦志愿服务队在潍坊安丘市郚山镇马朗沟村为30余名留守儿童带来特色实践活动。从光电小车在轨道上划出的科技弧线,到非遗风筝蒙面跃动的传统色彩,再到AI绘画界面闪烁的创意微光,志愿者们用专业化、趣味化的设计,让抽象知识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成长印记。
科技启蒙:光电小车开启智能探索之旅,机械原理邂逅童真想象
在科技互动课堂上,志愿者们把自制“循迹小车”等科创作品带到教室,当小车以0.5米/秒的稳定速度沿黑色轨迹完成S形转弯时,孩子们自发发出"哇——"的惊叹声,前排小朋友们甚至趴在地上,试图观察小车底部的红外传感器。
随后,小朋友们开展黏土汽车创作。他们用各色黏土捏出车轮、车身,加车灯、方向盘等装饰,边做边交流,很快造出形态各异、充满想象的黏土汽车,承载着对“理想小车”的畅想。接着,孩子们组装歼35五代机纸质模型。他们对照示意图拼接零件,互相帮忙,完成后为战机上色,画出深蓝机身、银灰机翼和红五星。很快,一架架威风的“歼35”排开,既体现对国防力量的懵懂向往,又让课堂充满动手探索的乐趣。
文化传承:非遗技艺唤醒地域文化认同,年画风筝承载家国情怀
“杨家埠的年画爷爷有个神奇的木版,刷上墨就能印出会讲故事的画哦!”在非遗主题活动中,志愿者们手持杨家埠年画刻板原件,向孩子们展示“五子夺魁”图案的雕刻纹理,讲解木板年画的制作技艺。志愿者们提前将年画线条稿放大至80厘米×60厘米,铺在长桌上供孩子们填色,中班的陈雨彤小朋友用绿色荧光笔给“魁星”的斗笔描边,兴奋地说:“这样它就能写出发光的字啦!”
风筝蒙面环节更是变身创意擂台。孩子们分组协作,在菱形风筝面上挥洒“太空奇想”。蓝色丙烯勾画出的火箭尾焰,与传统竹骨风筝的框架碰撞出奇妙火花。志愿者帮孩子们将风筝线轴固定在走廊栏杆上,微风轻拂,两米长的风筝群在阳光下轻轻晃动,仿佛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正追着风儿自由奔跑。
在国旗认知环节,志愿者用红色绒布铺就旗面,邀请5个孩子分别手持大五角星与小五角星模型,一边引导孩子们摆出正确位置一边讲解国旗的象征意义。最后全体小朋友用金色亮片粘贴五角星,制作出一面立体国旗贴画,贴画完成时,不知是谁起头,教室里响起稚嫩的《国旗国旗真美丽》歌声,阳光透过窗户,跳跃在孩子们专注的脸庞上,也点亮了每一颗金色的亮片。
智能创想:AI绘画搭建艺术与科技桥梁,算法温情解码童真世界
云朵上漂浮的小屋,结满彩虹果实的参天大树……志愿者们精心设计的“房树人”心理绘画活动,收集了孩子们充满想象的25幅画作。在指导教师徐国鑫老师的带领下,团队使用AI分析系统,从色彩饱和度、线条走向等维度解读孩子们心理状态。例如,系统发现性格内向的孙明宇小朋友画了一棵特别高大的树,志愿者便温柔建议他“可以多和这棵大树说说心里话”,让科技分析转化为温暖的心理支持。
更具创意的是“职业魔法镜”环节,孩子们的照片通过AI技术瞬间“变身”,当看到自己变成“宇航员”“机器人工程师”等动漫形象时,孩子们兴奋地模仿起动作,志愿者们生动讲解背后的科技奥秘,点燃了他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AI画的小猫会戴蝴蝶结吗?”为了让抽象的AI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许春凯、刘权禹等志愿者展示了AI绘画的魔力。当平板电脑输入“穿粉色裙子的猫咪”指令后,生成的画作立刻吸引了孩子们好奇的目光,他们纷纷伸出小手,在屏幕上轻触“虚拟画笔”,体验创造的乐趣。团队还特别制作了“AI学习卡”和“学习箱”(由纸箱改造的感应装置)。孩子们将印有不同风格画作的卡片投入箱中,通过观察LED灯的闪烁次数,直观地理解了“AI记住了多少张画”的抽象概念。当第20张卡片投入时,箱子顶部的屏幕突然亮起,惊喜地展示出孩子们自己之前创作的“房树人”作品!这一巧妙互动,让“机器学习”的过程变得可视、可感、可知。
活动尾声,每个孩子都收到了印有自己AI画像和画作的“成长纪念册”,烫金的“未来小科学家”字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不仅定格了这天的欢笑与探索,更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播下了热爱科学、探索未来的种子。
光电小车穿梭教室,纸鸢轻舞掠过廊檐,AI画笔定格纯真笑颜……一日社会实践悄然落幕,却在孩子们心间播下悠长回响。科技之光、文化之根、创意之彩,已汇作成长的沃土。鸢飞筑梦团队将带着这份纯粹,以专业叩响童真之门,让每一次奔赴化为点亮探索之路的星火,让每一颗童心都能在科技与文化的滋养中积蓄拥抱未来的磅礴力量。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徐国鑫 许春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许春凯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