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研途有我”民族团结实践团分赴黑龙江省委党校、大庆市及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理论学习、历史寻访、基层互动与文艺实践,探索民族团结教育的多元路径。

理论铸魂:沉浸式学习厚植共同体思想根基

实践团将理论学习作为启程的“开篇课”。恰逢建党104周年重要节点,团队首站走进黑龙江省委党校。在这里,实践团成员开启了“理论+实景”双轨学习模式。专家学者系统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理论与实践逻辑,并结合黑龙江省多民族聚居、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生动省情,将抽象概念具象化。成员们深入“五大主题教室”,在抗联战士民族融合家书、赫哲族鱼皮画中的团结故事、鄂伦春族桦皮船制作技艺传承影像等特色展陈前驻足,多维度感知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这些实物和影像,比书本上的描述更有冲击力,真切感受到交融的力量。”一位实践队员在观看赫哲族鱼皮画后感慨道。在随后的研讨中,成员们与专家围绕“青年如何成为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者”展开深入交流,深化了对理论学习和责任担当的认识,使得深刻共识在碰撞中凝聚:铸牢共同体意识,理论必先“学深”,行动更需“悟透”。

图为实践队员在黑龙江省委党校主题教室内观看展陈

历史溯源:红色血脉里的共同体精神传承

从理论课堂走向历史现场,实践团在大庆市开启“行走的党史课”。在大庆石油博物馆,陈列的“各族抗联战士共守江防”、“蒙汉群众联合护粮”等文物与影像,串联起全民族抗战的“团结图谱”。讲解员动情讲述的各族群众相互支援、并肩作战的细节,让历史的温度触手可及。在大庆铁人纪念馆,“人拉肩扛运钻机”雕塑旁,一份份“石油会战中的民族协作档案”吸引了成员们的目光。档案清晰记载了汉族工程师设计方案、蒙古族牧民协助运输、回族工匠维修设备的协作场景。“这些记录太珍贵了,不同民族的智慧与汗水共同铸就了工业奇迹,这就是共同体精神最生动的体现,”实践团成员在参观后表示。在连环湖生态博物馆,鄂温克族、满族等民族的传统生产工具与现代发展成果的对比展陈,直观印证了各民族共居一地、共享发展、共护生态的当代实践。

图为实践队员在大庆铁人纪念馆观看相关档案记录 

实践育人:青春话语里的共同体认同培育

如何将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播撒更广?实践团将目光投向基层和青少年。实践团积极推动“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运用“浸润式教育”方法,力求将共同体意识的种子从青年播撒到少年,从城市传递到乡村。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实验学校,一堂以“石榴籽的旅行”为线索的团课正在进行。实践队员用孩子们熟悉的语言和故事,讲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道理。“同心护卫队”互动游戏环节,孩子们分组合作,“共绘民族团结长卷”、“合作搭建民族建筑模型”,现场气氛热烈。“和小组同学一起搭蒙古包模型,我才知道一个人力量小,大家一起才能搭得又快又好!”五年级学生巴特尔(化名)兴奋地说。

在他拉红村,实践团成员与村支书、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青年围坐在“民族融合议事厅”里,聆听基层经验。从多民族村民联合发展特色种植的产业实践,到“蒙汉双语课堂”、各民族传统节日共庆的文化创新,一个个鲜活的“微经验”被梳理出来。村支书指着村委会公章上并排的蒙汉两种文字说:“这不仅是标识,更是我们村各民族平等协商、共同决策的象征。”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在民族融合议事厅聆听基层经验

文化共生:多元共融中凝聚共同体情感纽带

文化认同是凝聚情感的核心纽带。在兴南社区,一场以“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文艺活动拉近了不同民族居民的距离。实践团成员与社区居民同台献艺,歌声、掌声、笑声交织。当熟悉的旋律响起,不同年龄、不同民族的观众自发地打着拍子,轻声合唱,现场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以前觉得‘共同体’是个大词儿,现在明白了,它就藏在咱们一起唱的歌、一起跳的舞、一起过的日子里,”参与活动的社区老党员李大爷(化名)深有感触地说道。这场活动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成为连接情感的桥梁,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深入人心。

图为兴南社区文艺活动中,实践队员与居民合唱互动

撰文 | 陈凯莹 高欣

图片 |马佳柠 吴佳宁

一审 | 韩丰硕 焦瑞哲 林轩

二审 | 栾贺宇 李道广 李奇

三审 | 张恒通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高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高欣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91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