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南京农业大学滨江校区的草坪上,一群身着绿色马甲的身影正俯身观察着一株植物的叶片。植物保护学院“植护滨江,绿动青春”暑期实践团的成员们,正在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校园植物“人口普查”。这支队伍创新采用“调研-建档-科普”三位一体模式,实现校内植物资源普查和科研成果向公众教育的有效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进行植物特征观察

徒步校园,为植物建立“身份证”

南京农业大学滨江校园植物资源丰富,涵盖香樟、法桐、银杏等乔木,桂花、海桐、红花檵木等地被植物以及多种灌木和景观苗木,包括中国特有珍稀植物之一的“国宝树”——秤锤树。

骄阳似火,实践团成员的身影遍布校园各处。通过分区协作,2500余亩的校园被划分为8个区域。成员们手持专业植物识别工具与手册,化身校园“植物侦探”,在各自区域里细致观察、拍照记录、标本采集(非破坏性)。通过整理实地“侦察”成果,并借助专业软件进行系统分析,实践团成功编制出《滨江校区植物名录(2025第一版)》。这份名录如同校园的“绿色地图”,系统记录了52科136种植物信息,特别为23种重点保护植物标注了“身份”。通过亲身调研、亲手拍摄、亲自设计,团队建立了一套“植物名片”系统,让每种植物都拥有了自己的“身份证”。

图为植物名片展示-001小蓬草

守护健康,做植物的"白衣天使"

行走于校园绿意间,实践团成员们目光敏锐地捕捉着植物叶片上悄然出现的异样。从叶片的斑点、枯黄到枝干的肿胀、枯萎,不放过任何一处植物无声的“求救信号”。同时,成员们重点对校园内乔木、灌木及地被植物的病害发生情况进行系统调查,采用了一套“望闻问切”的方法:实地观察每一处病害症状;谨慎采集叶片样本;依靠病害特征猜测病原类型;再回到实验室,借助显微镜这双“慧眼”,深入微观世界探寻病原“真容”。

经实验室鉴定,实践团共发现炭疽病、褐斑病等10余种常见植物病害,拍摄大量菌丝及孢子显微图像,为校园绿化养护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后续的科普教育积累了丰富素材。

“发现病害只是第一步,”实践团负责人表示,“我们正在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同时会在植物名录中加入病害防治建议,让更多人参与到植物保护中来。”

科普创新,让保护理念生根发芽

带着满满的调研成果,实践团踏上了科普之旅。在南京市三泉社区和止马营社区的科普课堂上,实践团成员化身“植物医生”,让孩子们沉浸式学习植物知识,识别病害情况。“原来植物也会生病,需要我们精心呵护,”一位参与活动的小朋友恍然大悟。此外,实践团也充分利用了云端阵地。通过在B站、小红书等平台推送“‘绿’动滨江”系列科普短视频,建立“社区植物科普”微信群,用科学道理解码流量密码,让科普知识在互动中延续普及。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科普植物病害

图为团队实践团成员带领进行课堂手绘制作

据悉,作为该项目的核心团队,植物保护协会凭借其深厚的学科积淀与专业优势,自2013年起便深度参与并成为“植物医院”志愿服务项目的主干力量,为校内师生搭建起“知农爱农”的实践平台。从专业调研到大众科普,这群年轻的植保人正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每一片绿色。

撰文 | 南京农业大学段绵露  牛淼

图片 | 南京农业大学夏健鑫  张艺曦

审核 | 南京农业大学夏健鑫  张艺曦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艺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艺曦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61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