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走进南京建邺区养老院,对话一线护工、行业专家后,牧云暖宁助老实践团触摸到中国式养老最真实的温度,也对“如何让失能老人获得有尊严的晚年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人才困境:专业与认可的双重枷锁

“学护理的观察角度和护士不同,这就是医养融合的意义。”易院长的感慨引人深思。社会对养老行业存在“脏累差”的刻板印象,养老护理被简化理解为“端饭擦身”,大家认为其缺乏技术含量,但实际上这需要医学观察、心理干预等复合技能。如果通过媒体宣传、公益广告等方式重塑行业形象,展现养老工作的专业性与人文价值,是否能减少人们认知上存在的偏差?

护工接受采访时谈到“老人家属的认可是最大成就感来源”,也提及“刚开始家里面可能不太会支持,而随着行业的发展,现在家人也可以认可这样的工作”。那么随着公众认知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是不是会有更多的年轻人理解和投身养老行业中,解决养老行业年轻人才短缺的困境呢?

▲图为年轻护工正在接受采访

资金迷局:补贴为何治标不治本

民营养老院为降低成本采取低价竞争,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补贴发放不均衡不精准的现象让资金一定程度上浪费,而真正需要的老人却没有得到帮助。相比于条件好费用却更高的公办养老院,一些资金上困难的老人只能选择入住条件差但费用低的民营养老院。标准化、规范化的公办养老院需要占据更高的比例,但每个人家庭情况的不同、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使得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同等优质的服务。而也正因如此,那些看上去“老破小”的民营养老院也有了其存在的意义。

▲图为实践团拍摄的老人背影

实践团的成员说,采访前,他们看见的大多是养老行业向阳发展的一面,这一绿色阳光的产业正不断蓬勃发展;而在深入访谈后,大家对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这个行业不断完善不断向好的态势值得赞美,但其仍存在很大进步空间,这一点也不可否认。那就需要社会通过点滴行动,一步一步改进不足之处,让养老行业的未来更美好,更多老人的生活得到优质保障。

探索路径:拒绝盆景式创新

在向易院长请教有关大学生开展类似社会实践或志愿服务的建议时,实践团了解到一些志愿者活动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参与。“参与志愿服务就是要能真正的知道参与活动的意义,而不是走马观花。”易院长呼吁“政府应引导公益回归初心”,增强实效性,也期待着此次社会实践能辅助探索出一条能让制度与市场之间达成平衡的路径,真正有所收获,做出成果,而不是流于表面。

▲图为实践团成员帮助老人更换游戏道具


再次推开养老院大门,呈现在大家眼前的不仅是褶皱的皮肤与轮椅,更是一个在资金、人才、理念的漩涡中挣扎的行业。当年轻护工笑着说起家属的感谢信,当易院长摸着泛黄的台账本说“再难也要做下去”,适配化服务的本质已然显现:让温暖穿透制度的缝隙,抵达那些被时代褶皱深藏的生命。

此刻的思考,只是开始——

牧云暖宁助老实践团,正在探寻答案。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语钦 马希兴 孙苏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苏瑞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17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