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7 月 15 日至 7 月 22 日,北京林业大学一支跨学科实践团队深入北京房山,开展以 “沃野星耕:中医药产业链赋能乡村振兴的北林实践”为主题的实践调研活动。团队聚焦扎根当地十年的北林校友,探寻其将荒芜土地蜕变为 “生态修复 + 中医药产业 + 社区康养” 融合发展样板的奋斗历程,以专业力量为校友事业注入新动能,用青春行动诠释 “知山知水、树木树人” 的北林精神。
拓荒:十年坚守,荒地孕生机
“这片地以前全是碎石和杂草,现在你看,既能种药,又能康养,都是一步步啃出来的。” 站在郁郁葱葱的药用植物园里,北林校友李琦望着眼前的景象,语气里满是欣慰。十年前,她带着专业的学识来到房山,从规划第一片药田开始,逐步建成占地百亩的中医药产业基地,带动金海中医医院成为区域中医诊疗高地,更建起老年活动中心,织就 “荒地百草—产业基地—康养社区” 的全链条蓝图。
从最初面对资金短缺、技术瓶颈的困境,到如今形成 “种植 + 加工 + 诊疗 + 康养” 的闭环,她的实践印证了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力量。她创新引入的药用植物立体种植技术,让每亩地收益提升 30%;老年活动中心推出的 “中医理疗 + 园艺疗愈” 服务,已实现全村服务老人全覆盖。“北林教会我的,就是让绿色理念落地生根。” 学姐的话道出了坚守的初心。
▲图为基地负责人李琦在中医药产业基地介绍药用植物生长情况
寻访:青春接力,解码奋斗路
“学姐用十年走完的路,团队想用七天读懂。” 实践团队队长、北京林业大学经管学院 20234级本科生徐书涵说。团队由林学、生物、电子、经管等专业学生组成,带着提前梳理的 30 余个调研问题,开启了多场景深度寻访。
▲图为实践团队在中药种植基地对负责人李琦进行采访
在金海中医医院,队员们跟着学姐查看中药房的炮制流程,记录她如何用 “低成本、高效率” 理念突破资源限制,让特色针灸疗法惠及村民;在老年活动中心,他们蹲点观察老人们参与艾灸体验、中药香囊制作的日常,记下 “康养服务要暖到心坎里” 的运营细节;在产业基地,队员们顶着烈日丈量土地,对照十年前的卫星地图,手绘出 “荒地蜕变” 的可视化图谱。
“印象最深的是学姐说‘做基层工作,要像种中药一样,慢慢来,急不得’。” 团队成员24级本科生尹海琦在实践日记里写道。这句朴实的话,成了队员们理解 “拓荒精神” 的钥匙。
▲图为老年人活动中心康养服务
赋能:专业搭桥,科技赋新能
“不仅要记录故事,更要留下实实在在的帮助。” 这是团队出发前定下的目标。结合跨学科优势,队员们针对性地开展了三项赋能行动:
在产学研对接上,队员们梳理出产业链 5 个需求点,计划将 “云养中草药” 技术引入基地,实现远程监控植物生长数据;在品牌打造上,设计出 3 套 “百草养生” 系列产品 Logo 和电商海报,其中 “荒地生金” 主题海报将药田风光与中医元素结合,获得学姐高度认可;在宣传推广上,队员们拍摄的纪实 Vlog 与基地宣传视频“熟地当归”,将互联网与中草药产业进行深度结合。
▲图为实践团队为中药基地设计的吉祥物
“没想到同学们能把专业知识用得这么活!”学姐看着队员们设计的电商推广方案,难掩惊喜。
实践尾声,队员们将调研成果整理成内含运营模型、效益分析和可复制经验的基层产业融合发展报告,希望为更多乡村振兴项目提供参考。
▲图为实践团队在中医院门口与中医院负责人进行合照
结语: 这场实践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干是最亮的底色。当青春力量与基层需求相遇,便能让 “知山知水” 的校训,在祖国大地上结出更多硕果。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楚儿 徐书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书涵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