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青年学生在基层实践中坚定信念、砥砺本领。2025年6月27日至7月3日,皖江工学院“铭志陋室 德馨润心”实践团队在王琪、凌洁两位老师的带领下,赴马鞍山和县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以刘禹锡《陋室铭》为精神内核,先后走进陋室公园、和县博物馆、和县四中心一馆等文化阵地,通过实地调研、公益宣讲、思政微课、设计文创等形式,探寻“德馨”文化的时代内涵,感悟清廉高洁的品格,让青春力量在文化传承中绽放光彩。

陋室寻踪:触摸千年文脉

实践首站来到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陋室公园。团队与公园负责人共同举行隆重的挂牌仪式,正式开启文化探寻之旅。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成员们步入陋室主室,细细品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清幽意境,学习刘禹锡生平事迹,感受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淡泊名利、乐观飞扬的心态,重温刘禹锡勤政廉政、亲民爱民的理念,更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青年当如苔草般扎根现实,亦如千帆万木般向阳生长,让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在年轻心灵中生根发芽。

▲图为“铭志陋室 德馨润心”实践团队与陋室公园负责人举行“皖江工学院实习实践基地”挂牌仪式。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必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发展添砖加瓦。”成员诸允涛有感而发。随后,他带领全体成员在刘禹锡雕塑前齐声背诵《陋室铭》,朗朗书声穿越时空,与千年文脉共振,引得周围游客驻足称赞。

▲图为团队成员在刘禹锡雕塑前朗诵《陋室铭》

次日,为让“陋室精神”走进日常生活,团队成员们发挥创意,精心绘制了一系列以陋室为主题的文创书签。他们将《陋室铭》中的经典名句与个人感悟巧妙结合,一笔一画间不仅传递着“安贫乐道,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精神内核,更让传统文化以新颖时尚的方式焕发生机。这些承载着文化温度的书签,既是对经典的全新诠释,也为文化传承注入了青春活力。

▲图为团队成员绘制的文创书签

博物馆里的历史对话

第三天,团队走进和县博物馆。在讲解员的细致介绍中,成员们循着文物脉络,了解和县的历史变迁:从古朴的出土陶器中,触摸先民的生活温度;在镇馆之宝“汉代高浮雕重列式神兽镜”前,惊叹于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一件件文物背后的故事,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的厚重价值。大家纷纷表示,保护好、弘扬好这些“历史见证”,让文物“活起来”“火出圈”,是青年一代义不容辞的责任。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和县博物馆

在文明实践中汲取奋进力量

7月1日喜迎建党104周年之际,实践团队走进和县四中心一馆,在浓厚的时代气息中,深入学习新时代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墙上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一段段朴实的故事,生动展现了模范们在平凡岗位上坚守奉献、在志愿服务中传递温暖、在创新攻坚中勇挑重担的精神风貌。

▲图为实践队员在和县四中心一馆学习新时代模范人物先进事迹

实践进入第五日,团队精心组织了“德馨榜样引领,青春践行使命”专题学习研讨会。活动伊始,全体成员通过观看视频深入回顾学习《陋室铭》经典文化。随后,王梦钰、刘义君、李师帅三位成员分别讲述了“乡村烛光叶连平、马兰花开林俊德、生态卫士李华松”的德馨感人事迹。这些扎根基层、奉献一生的模范故事,让在场同学深受触动。在交流环节,大家纷纷表示要将榜样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将青春热血融入社会服务。这场精神洗礼为后续的志愿服务和文化传承工作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进一步激发了团队成员的责任担当与使命意识。

▲图为刘义君同学与实践团队在学习研讨会上交流心得感悟

融媒体中心里的思政新体验

第六天,凌洁老师在融媒体中心为团队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将刘禹锡《陋室铭》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精神内核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通过生动讲述实践中的所见所闻,将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当代模范的感人事迹与课程理论有机串联。课堂上,凌老师以“德馨”精神为主线,引导同学们思考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让抽象的思政理论在鲜活的案例中落地生根。同学们听得投入,更懂青春担当,为文化传承注入思想动力。

▲图为凌洁老师为团队成员讲述陋室精神内核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在海峰社区播撒传承种子

实践最后一日,团队走进海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活动。主讲人任余琪同学以“品经典之美,传文化之魂”为主题,通过解读《陋室铭》的深刻内涵、讲述刘禹锡生平事迹,带领社区居民开启了一场精彩的文化之旅。活动特别设置了有奖问答、情景互动等环节,这场深入社区的宣讲活动,不仅让传统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焕发新生,更标志着实践团队实现了从文化“探寻者”到“传播者”的角色升华。

▲图为任余琪同学在海峰社区宣讲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此次皖江工学院暑期三下乡“铭志陋室 德馨润心”实践团队,以文化为桥,让青春与传统对话、与时代共振。从陋室公园的文脉探寻到和县博物馆的历史回望,从融媒体中心的精神洗礼到社区宣讲的文化传播,学子们既做了传统文化的”解码者“,也当好了文明传承的”播种人“。

撰文 | 王琪、张世纪

图片 | 王琪、张世纪、徐星晨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琪、张世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世纪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77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