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云南师范大学数学文化科普团分别前往宜良、会泽、东川、蒙自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以生动多元的形式让青少年感受文化魅力,厚植民族情怀,筑牢文化自信之基。
(图为各点位全体志愿者与小朋友合影留念)
舞动民俗风情,品悟诗韵节气
宜良的活动以“民俗与经典交融”为核心,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文化温度。志愿者们首先邀请当地非遗传承人带领学生学跳彝族舞蹈,孩子们跟着明快的节奏,摆动着象征丰收的手势,在旋转跳跃中感受彝族“火把节”所传递的热情与团结。“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在“二十四节气课堂”上,志愿者通过动画短片解析节气与农耕、生活的关联:从清明扫墓祭祖的孝道传承,到冬至吃汤圆的团圆寓意,一个个生动案例让抽象的时间智慧变得可知可感。诗歌鉴赏环节更成了“文化加油站”,志愿者以李白的《静夜思》为引,讲解“月亮意象”的思乡内涵,随后鼓励孩子们提笔创作,稚嫩的诗句里,藏着传统文化浸润的诗意。此外,“全球文化多样性”分享课上,志愿者对比彝族刺绣与墨西哥刺绣的异同,引导学生理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包容理念。
(图为志愿者与小朋友们进行互动环节)
探寻民族瑰宝,领略笔墨棋趣
会泽的活动聚焦“民族文化与传统技艺”,让青少年在探索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多元与精深。“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志愿者通过地图与短视频,介绍当地少数民族的服饰特色、节日习俗,孩子们纷纷举手分享自己身边的民族故事,课堂成了“民族团结小论坛”。象棋课更是热闹 ,志愿者讲解“马走日、象走田”的规则时,顺势引入“楚河汉界”的历史典故,让棋盘变成“微型历史课堂”。
(图为小朋友和志愿者的互动)
科普民族文化,筑牢团结之基
东川的民族文化科普课以互动游戏为载体,让知识变得“可触可感”。志愿者设计了“民族知识拼图”游戏:将各民族的住房、饮食图片剪成碎片,分组竞赛拼合。“这个斜顶的房子是为了排水吗?”“为什么蒙古族住帐篷?”孩子们的提问不断,志愿者趁机讲解地理环境与民族习俗的关联,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深入人心。“民族服饰 T 台秀”环节中,学生们穿上自制的“民族服饰”,在走秀中喊出“各民族是一家人”的口号,笑声与口号声里,民族团结的种子悄然发芽。
共话民族团结,巧匠传承非遗
蒙自的活动以“团结与非遗”为双主线,既有宏观认知,又有动手实践。“五十六个民族分布图”前,志愿者指着地图讲解:“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藏族在青藏高原…… 但无论在哪里,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随后通过“节日猜猜看”互动,在问答中,各民族的习俗差异与文化共性逐渐清晰。传统手工体验课更是人气爆棚:剪纸课上,孩子们跟着志愿者剪出“福”字与窗花,感受“纸上生花”的奇妙;植物拓印环节,用牵牛花、枫叶在布上敲印,将自然之美与手工智慧结合;百福图创作中,不同字体的 “福”字汇聚成卷,寓意“各族同福”。
(图为志愿者和小朋友共同展示各自作品)
文化传承,久久为功。此次“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虽已落幕,但文化的种子已在青少年心中扎根。从民俗舞蹈到传统技艺,从民族知识到经典诗词,每一项活动都是一次文化的“浸润”。未来,云南师范大学数学文化科普团数学文化科普团将持续开展此类活动,让青少年在传承中汲取力量,在自信中走向未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何竺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何竺芳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