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南石山村,是一片浸润着釉火与驼铃的三彩故土,正以非遗为笔,奋力书写传统工艺的当代长卷。7月7日,洛阳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唐三彩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三彩小镇,期望通过扎实深入的调研与体验,探究唐三彩烧制技艺的传承政策与典型案例,为非遗赓续注入青春动能。
千年技艺见成效,传承瓶颈仍凸显
三彩小镇的非遗沃土中,希望与挑战并存。根据《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四五”规划》,截至2024年底,唐三彩烧制技艺拥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省级3名,建成传习所5处,年接待研学团队超300批次。
然而,迈向高质量传承的道路上,仍面临诸多严峻挑战。首先,技艺代际断层亟待弥合。目前,唐三彩这一非遗项目正面临“后继乏人”“市场断层”等挑战,从业者中高龄群体占比较高;其次,产品创新乏力。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2024年工作通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唐三彩仍以传统马、骆驼等经典造型为主打产品,工坊80%以上沿用传统器型,缺乏契合Z世代审美的衍生品。这种“人”与“物”的双重困境,已成为制约唐三彩活态传承的关键瓶颈。
调研擘画框架计,实践探寻破局策
为精准破解唐三彩传承瓶颈,实践团锚定“非遗+文旅”融合的方向,循《“十四五”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工程实施方案》指引,深入三彩小镇及周边,构建“技艺溯源-产品赋能-传播破圈”三位一体调研框架,聚焦传承人培养断层、产品迭代滞后、传播渠道单一三大核心问题,探索青年赋能非遗传承的创新路径。
实践团通过实地走访唐三彩博物馆、三彩小镇工坊等地溯源技艺、考察产业生态,访谈匠人、工坊主及基层工作者等,系统梳理当地传承困境的应对举措与实践探索并从三个维度提出建议:深入挖掘牡丹文化等本土文化符号,融合三彩工艺开发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的文创衍生品依托短视频展示技艺魅力、直播带货推广文创产品,精准扩大唐三彩在青年群体中的知晓度;此外,在研学活动中植入“三彩DIY创作赛”“传统纹样再设计”等互动,推动青年从文化旁观转向传承参与,构建非遗活化青春生态。
多方协同聚合力,千年窑火焕新机
实践团的调研以张家彩窑研学基地为切入点,与国家级传承人张二孬、工坊主及研学团队展开对话,共同探寻非遗赓续的内生动力。据悉,张家彩窑是由政府专项资金、企业共建基金支持的公益性研学平台,教学内容以拉坯、施釉、釉烧全流程体验为主。
“唐三彩的魂在马,马的魂在骨气。只要年轻人愿意蹲下来学,我就愿意把窑火传下去。”传承人张二孬边示范边说道。
在此次“三下乡”实践中成员们进入作坊学习了解了唐三彩工艺,跟随匠人们参观体验了地下窑炉的陶瓷烧制,并在多方力量支持下,有序完成了此次调研。
通过扎实稳健的调研,实践团了解到,在《进一步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若干政策措施》和《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2021-2035)》等政策的扶持下,唐三彩非遗传承积极融入文旅产业发展格局,借助发放文旅消费券、培育文旅产业链群等举措,不仅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推动三彩小镇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就业,还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彰显出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蓬勃生命力与发展潜力,为非遗传承探索出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非遗赓续文化根脉,是时代赋予青年的光荣使命。洛阳理工学院实践团深耕孟津的调研,不仅是认识传统技艺的学术探索,更是守护釉火未来的躬身实践。当青年学子的热情汇入千年窑火,唐三彩必将孕育新机,让丝路釉色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骆思诗、王梦雨、杨丹、王疆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骆思诗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