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领会党关于“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培养好传承人”重要指示精神。福建江夏学院金融学院“闽迹拓新”实践队于2025年7月19日、7月20日先后走访了福州市文化馆、福州市非遗展示馆、沈绍安漆艺博物馆、福建省非遗博览苑和福建民俗博物馆等多处非遗文化场馆,通过实地观摩、聆听讲解、问卷调查和传承人交流,感受千年闽都的文化底蕴,探寻非遗文化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可能路径。

启程·非遗图鉴:福州市文化馆

里的非遗保护体系实践队走进福州市文化馆,该馆以“云上文化馆”为主线,建成脱胎漆器、软木画等300余项非遗数据库。队员现场体验全息投影、VR全景设置、AR扫码查询、大数据三折屏和3D打印等技术打造的沉浸式体验空间,感受数字技术对传统技艺的活化。队员们表示,数字技术让非遗“触手可及”,这种创新保护模式为传统技艺的传播开辟了新路径,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对话·漆语匠心:沈绍安漆艺博物馆里的指尖光华

“举之一羽轻,视之九鼎兀。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郭沫若盛赞的福州脱胎漆器,在沈绍安漆艺博物馆正焕发新机。资深匠人坚守传统器型技法,新生代则借赵丽颖体验视频等流量,开发文创、拓展“漆艺 +”业态, 实现“守正创新”。从沈绍安兰记款梅瓶的古朴,到漆艺文创的新潮,“老匠传艺 + 青年创新”“展览推广 + 业态联动”模式,千年漆艺在当代“活”起来了。实践队体会到:非遗传承需在传统框架内寻找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这让非遗既有历史厚重感,又不失时代活力,为其他非遗项目的传承提供了借鉴。解码·活态三馆:三大场馆中的非遗活化实践下杭路的福州市非物质遗产展示馆,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技艺、民俗等多个门类的非遗项目。展示馆不仅注重实物展示,还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参观体验。在数字展厅,调研团队体验了VR全景漫游、AR增强现实等高科技手段,通过互动游戏和语音导览,深入了解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队员赞叹道:“互动游戏设计巧妙转化了文化知识的传递方式,使深奥的非遗内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具象化体验。” 

走进福建省非遗博览苑,实践队重点考察场馆的创新实践,与传承人弟子交流,与游客们进行交谈,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其对三坊七巷非遗文化的一系列看法,近距离了解大众对非遗传承的意见;同时实践队设计了宣传博览苑的导览海报,在三坊七巷外向游客们进行现场推介。这种双向互动让非遗文化的传播焕发出令人欣喜的活力,队员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旺盛生命力。

福建省民俗博物馆设“二十四节气里的闽式生活”,巧妙地勾连了非遗与民俗:雨水节气搭配油纸伞工艺,夏至展区呈现漆器髹饰,寒露章节展演闽派古琴,构建起物候与人文交织的闽都文化图谱。这种以节气为脉络的叙事方式,使非遗文化从静态展示转化为动态生活图景,非遗传承的烟火气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鲜活脉动。

栖居·厝载非遗:古建空间里的传承担当

沈绍安漆艺博物馆依托古厝空间,既展示明清漆器珍品,又以"大漆修复古建"实现技艺反哺;福州市非遗展示馆(罗氏绸缎庄旧址)通过AR技术,在马鞍墙下还原软木画创作场景,让百年商号焕发新生;福建民俗博物馆则利用传统院落布局,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构建物候与人文交织的沉浸空间。队员们观察到,这种“技艺护古建”的闭环模式,让非遗有了实体依托。这些古厝的斑驳砖墙内,既有白发匠人对传统技艺的执着坚守,又有童声讲解员对文化故事的生动传递,老辈传承与新生代接力在此交融,让静态的建筑空间成为承载非遗活态传承的立体教科书。

实践队通过为期两天的调研,见证了福州非遗保护传承的生动实践。在调研中,实践队发现了福州非遗传承的三大特色:一是科技赋能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二是老匠人与小讲解员的代际接力,三是古厝活化实现了文化遗产的双向保护。队员们纷纷表示自己不再仅仅是文化的旁观者,而是要成为积极的传播者和守护者,让抽象的“非遗传承”变得具体可感,以实际行动宣传福州传统文化,让这些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光彩,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闪耀的明珠。这场三下乡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探索,更展现了青年学子助力非遗活态传承的责任担当。(黄坤美 林冰倩 陈茜)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坤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坤美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49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