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响应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号召,7月5日至10日,西南科技大学“鸿鹄绿翼”实践团赴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地洛镇,开展“童言经纬系凉山·矿语同音促团结”推普实践活动。团队以语言为纽带,结合专业特色,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深入调研:摸清需求,精准施策
实践团走访40余户家庭,收集有效问卷40份,与80余名村民深入交流。调研发现,当地普通话普及仍面临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双重挑战。团队将形成详细报告,推动后续资源引入,助力语言文化发展。
创新课堂:双语教学,激发热情
针对彝族语言环境,团队采用“普通话+彝语”双语教学模式,通过绕口令比赛、一对一纠音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氛围热烈,学生不仅提升了普通话水平,还带动家长共同参与,促进了民族交流。
安全科普:守护家园,传递知识
结合当地地质灾害频发的实际,团队用普通话向村民普及滑坡应对知识,并为儿童开设安全课堂。通过动画短片和案例分析,孩子们掌握了防溺水、防火等技能,安全意识显著提升。
专业赋能:地矿科普,播种梦想
依托地质矿业专业优势,团队为当地学生带来遥感技术科普课,并展示西昌特色磁铁矿标本。孩子们通过矿石了解地球历史,科学精神的种子在。
生态教育:践行理念,共建绿色家园
团队深入讲解生态文明思想,通过垃圾分类演示、水质净化实验等活动,增强青少年环保意识。孩子们共同制作环保宣言,立志守护家乡绿水青山。
科技与美育:全面发展,点亮未来
从“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到矿石颜料画创作,从体育训练到课后游戏,团队通过多元活动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力。
家校共建:凝聚合力,助力成长
团队与村委紧密合作,开展家访活动,向家长强调普通话的重要性,推动家校共育,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鸿鹄绿翼”实践团以语言为桥,以专业为媒,在凉山深处播撒希望的种子。那些被珍藏的磁铁矿,不仅是地质的见证,更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实践团成员用行动证明,青春的力量可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光彩,为乡村振兴谱写动人篇章。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唐云凤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唐云凤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