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星语心寰”护航实践团成员带领“星星的孩子”走进天津科学技术馆,进行科学上的感知和学习,科学的星光与纯真的童心璀璨交汇,青年的责任感与特殊的期盼深情交融,共同开启了一场融合科学与爱的探索之旅。“星星的孩子”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温暖的称呼,通常用来指代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的儿童。“星语心寰”护航实践团成员以陪伴关爱为核心,巧妙融合科普天文知识,通过寓教于乐引领星孩们领略科学的无限魅力。

▲图为“星语心寰”护航实践团成员合照


以梦想为灯,让科学之光照进特殊童年

“星语心寰”护航实践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落实相关部署要求,以“三下乡”社会实践为载体,生动诠释“科学不该有边界,教育更应无差别”的理念。

尽管孤独症儿童常被外界视为“沉默”与“封闭”,但他们内心深处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却同样炽热。基于这一认知,团队在筹备之初便确立了核心使命:不仅要引领孩子们走进科技馆,更要通过精心策划的沉浸式活动,为他们打造一条独特的科学探索旅程,让公平教育的阳光与科学的种子深植孩子心间,期待它们未来能够茁壮成长。

以陪伴为桥,让拘谨在欢笑中融化

活动开场,20个孩子和实践团成员结对出发。科技馆里,实践团成员用“太阳像爸爸,行星像调皮娃”的比喻,让宇宙知识变亲切。孩子们轻轻触摸陨石,感受带着宇宙印记的纹路。互动区里,孩子们轻转手柄,目睹行星悠然“散步”,瞬间领悟公转自转的奥秘;有的孩童追逐星空投影中的“星星”,乐此不疲;更有孩子在科普学习中以沙为笔,绘出心中宇宙,实践团成员则在一旁悉心讲解沙子作画的科学原理。

▲图为儿童在实践团成员引导下操作互动装置

以成长为证,让责任与爱双向奔赴

这场“逐光揽星”之旅,是科学的启蒙,更是心灵的对话。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沉浸式的体验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们探索欲的闸门。活动中,不少孩子从最初的低头沉默,到主动拉着实践团成员的手问“那颗星星叫什么名字”,再到兴奋地展示自己的画作,科学与关爱的种子就在这一点点的互动中悄然播撒。

对于实践团成员,这场活动更是一堂深刻的“成长课”。筹备阶段,他们不仅深入学习了天文知识,还精心接受了与孤独症儿童沟通的专业培训,甚至连急救措施也考虑得周全细致。活动中,他们蹲下来倾听,慢下来引导,他们以耐心抚平孩子们的紧张情绪,以包容之心满足每一个独特的需求。“当那个沉默已久的孩子突然牵起我的手,轻声说‘姐姐,你看’时,我的眼眶瞬间湿润了。”一位实践团成员在分享时红了眼眶,“那一刻觉得,所有的准备和付出,都值了。”在陪伴中,责任与包容逐渐显现;在互动里,爱与理解日益加深。实践团成员逐渐领悟到,所谓“特殊”,仅是世间万千形态之一;青春的价值,恰在于以担当为翼,拥抱每一份独特。

▲图为儿童在实践团成员引导下操作互动装置

以星光为约,让温暖延续向更远未来

科学无界,童心有爱。当活动接近尾声,实践团成员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小约定”——“下次还要带我们看星球呀”“我会用沙画画更多宇宙给你看”。这场特别的“逐光揽星”之旅,让特殊儿童在科技馆的探索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星光,也让实践团成员的担当化作了照亮这些星光的温暖火炬。

未来,“星语心寰”护航实践团会继续奔走在科普服务征途。这不仅是个体的热忱,更是广大青年群体投身社会服务、传递科学温度的缩影。他们以青春之名,破除认知迷雾,让科学之光照亮前行之路,用纯粹爱心为特殊孩子指引逐梦方向。这背后,新时代青年勇于担当“以科普赋能,以爱心筑梦”的使命,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以实际行动诠释“为群众办实事”的深刻内涵。他们坚信,青春之力必将照亮科学的广袤天地,纯粹爱心定会使每颗“孤独的星星”在时代星河中熠熠生辉,共同凝聚为推动社会共融、科技普惠的磅礴伟力。(撰稿:王琪琪 吴慧敏 薛瑞  图片:“星语心寰”护航实践团)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慧敏、王琪琪、薛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慧敏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06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