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抗战戏剧忠魂,寄情桂林山水弦歌。为重温抗战戏剧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广西师范大学“山水弦歌 抗战戏剧”寻迹队于7月3日至17日赴桂林市,围绕抗战戏剧文化群赋能爱国主义教育开展主题调研实践。实践团成员从理论学习到切身行动,从校园课堂走向社会调研,深入挖掘桂林抗战戏剧的民族精神和民间记忆变迁。团队成员在14天内共调研了10余处抗战戏剧旧址,致力于让抗战戏剧精神真正地走进青年的心中,传承红色精神。
图为团队成员共同阅读抗战戏剧资料。陈梦瑶 供图
启程:循着史料地图,开启抗战戏剧文化寻踪
为了开启抗战戏剧文化的寻踪之旅,团队成员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来到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与桂学博物馆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影像资料,最终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制定了一条桂林抗战戏剧运动的文化调研线路。“1941年底,为了重振抗日救亡的士气,欧阳予倩、瞿白音和田汉等爱国进步戏剧人士发起了举办抗战戏剧盛会的倡议……”桂学博物馆的讲解员向团队成员介绍桂林抗战戏剧运动发生的背景以及历史价值,“那场空前绝后的戏剧运动,不只是为了展示抗战戏剧艺术,更是为了凝聚民心、动员抗战。”在抗战戏剧文化的专门展区中,团队成员们通过珍贵的戏剧手稿、剧目和演出照片探寻着抗战戏剧工作者曾经的红色足迹,切身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为文艺抗战而舍生忘死的爱国热情。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抗战戏剧旧址。李雨苇 供图
寻迹:重走抗战戏剧旧址,培育红色精神谱系
经过初步的资料收集和调研培训,团队成员来到广西省立国防艺术社旧址纪念墙、广西省立艺术馆和新中国剧社旧址纪念墙等抗战戏剧旧址,进行了一场直观而深刻的“行走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纪念碑上厚重的碑文、肃穆的戏剧名人雕像和详实的抗战戏剧档案,不仅勾勒出了“文艺为抗战服务”的精神群像,更联结着民族觉醒与振兴的时代脉搏。
一位八十多岁的抗战老兵结合纪念墙上的文字和图像,向团队成员详细地讲解了这些旧址上曾经发生过的波澜壮阔的戏剧运动和戏剧名人故事。“这些旧址不仅是历史建筑,更是一代人的心血和呐喊,一定得好好保护下来。”抗战老兵陆爷爷谈及戏剧文化旧址的维护情况,“只有老一代的精神传承下来,才算得上不忘初心。”团队成员深刻地体会到,桂林抗战戏剧文化既需要宏大的历史叙事,更需要通过情感共鸣与文化熏陶,将红色基因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桂林博物馆的抗战文化展区。张巍 供图
探访:穿越百年风烟,“打捞”尘封的创作记忆
随着调研的深入,团队成员的脚步来到了抗战戏剧作家巴金和田汉的住所旧址,深化了对战时戏剧工作者的生存状态与创作条件的了解。于此同时,为更好地推动当代戏剧创作跟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团队成员还聚焦于抗战戏剧的口述历史和民间记忆,发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抗战戏剧创作故事和创作背后的艰辛。在巴金住所旧址附近,团队成员采访到抗战戏剧工作者后代王先生,他向团队分享了祖父辈流传下来的戏剧工作日记和剧照。
王先生的童年,是在广西省立艺术馆实验桂剧团的化妆间、道具库度过的。“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祖父带我去剧团玩。”王先生抚摸着照片回忆道,“祖父那时是个‘戏痴’,哪怕一个语气词,他都要琢磨半天。”走进王先生的深情的回忆中,团队成员感受到了跨越岁月的坚定与执着,聆听到了戏剧先辈们满含温情的呼唤。
“前几天刚演完《七年了》,炮弹就打过来了。还没来得及收拾临时舞台,一群同志拿着剧稿就躲到七星岩洞里了。外面的枪声炮雨有多可怕,里面的人心就有多团结。”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句句真实感人的话语,不仅以生动形象的方式重现了那段伟大的戏剧运动历史,而且鼓舞着当代青年将抗战戏剧精神传承下去。
接力:当代青年与抗战戏剧的“同频共振”
访谈结束后,实践团成员深刻地认识到桂林抗战戏剧的历史价值,更加坚定了利用新媒体传播矩阵制作抗战戏剧数字档案,并以“短视频+抗战戏剧故事”的模式进行推广,让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文艺作品重新走向大众的视野,让抗战精神在网络时代焕发新的光芒。
为扩大抗战戏剧文化向红色资源的转化,“山水弦歌 抗战戏剧”寻迹队积极探索跟社区文化建设结合的宣传路径,将抗战戏剧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生动素材,让社会群众了解抗战戏剧的文化内涵,传承抗战精神。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韦欣晓 供图
抗战戏剧因青年而获新生,民族精神因传承而不朽。下一步,“山水弦歌 抗战戏剧”寻迹队将继续用好桂林的抗战戏剧文化资源,推动抗战戏剧文化进入大学思政课堂,打造出更加优质的抗战戏剧文化宣传成果。(通讯员:吴玉凤 何文平 韦欣晓 张巍 陈雨菲 王泽桂灵)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玉凤 何文平 韦欣晓 张巍 陈雨菲 王泽桂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泽桂灵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