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汉江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武当清韵道廉文化传承团的5名师生深入武当山腹地,开展了为期4天的文化传承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学术调研、沉浸体验、创新展示等方式,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为武当山道廉文化的当代传播注入新活力。

学术深耕:挖掘文化内在关联

清晨的紫霄宫晨钟回荡,团队成员首先来到红三军司令部旧址开展调研。在一份1931年的红军物资清单前,队员们驻足良久。清单详细记录了借用物品的名称、数量及归还情况,背面用铅笔标注的“7月2日归还道长蓑衣”字样,成为讨论焦点。钟宏宇同学用微距镜头对清单细节进行完整记录,为后续研究留存第一手影像资料。

指导老师郭雯斐现场组织微型研讨会,引导队员分析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这份清单体现的‘有借有还’诚信精神,与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态观、‘清净无为’的处世哲学存在深刻内在联系。这种军民交往中的行为规范,本质上是传统文化价值观在特定历史场景中的实践。”这一分析为团队后续研究报告的撰写提供了重要思路。

▲图为团队师生在一起研讨的场景 

在磨针井景区,团队将“铁杵磨针”的传统故事与廉政教育相结合。段梦洋同学现场演示铁杵与磨石的摩擦过程,队长冯旭敏则结合《道德经》“大器晚成”章节进行讲解,同时通过投影展示某反腐案件中“温水煮青蛙”的警示图。这种古今对照的讲解方式,清晰呈现了“持之以恒守初心”与“防微杜渐守底线”的内在关联,引发在场游客的持续关注和讨论。

▲图为团队成员在反复磨铁杵 

  沉浸体验:创新文化传播形式

正午时分的太子坡景区,一场红色情景剧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团队成员分别换上红军装束和道袍,还原1931年道医救治红军伤员的历史场景。当剧情进展到“红军排长”坚持用银元支付药费时,扮演道医的张鹏即兴说出:“你们为百姓流血,我们怎能收钱?”这句未提前设计的台词,与史料记载中“军民互拒馈赠”的细节高度吻合,瞬间引发围观游客的自发鼓掌。

团队成员表示:“这种沉浸式体验比看展板直观得多,能真切感受到当年军民之间的鱼水情。”团队将此类即兴演绎中产生的共鸣瞬间,提炼为“触发式教学法”,通过还原历史场景中的关键互动,让参与者主动感知文化内涵。

在道廉文化长廊,团队创新设计了“典籍关键词+当代案例+互动体验”的展示模式。游客可欣赏《道德经》“见素抱朴”的书法作品。据统计,这种多维度展示方式使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原来的5分钟延长至20分钟,有效提升了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讨论如何开展创新模式

  实践总结:明确文化传承使命

夜幕下的团队驻地会议室,成员们围绕当日调研内容展开讨论,重点梳理红军文物中的细节信息,经过两小时的充分交流,最终确定次日工作方案。这种在争论中凝聚共识的过程,成为团队高效推进工作的常态。

此次实践中,团队累计走访武当山7处主要景点,采访景区工作人员及当地居民等20余人,收集各类文献、影像、实物资料数百份。在实践总结会上,冯旭敏表示:“这次活动让大家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传承既要坚守根脉,准确把握其核心精神;又要与时俱进,找到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表达形式。”

▲图为团队成员在红三军后方医院旧址前合照 

实践结束时,团队成员在红三军后方医院旧址前合影留念。据了解,下一步他们将系统整理此次实践收集的资料,通过学术研究深化对道廉文化的理论认知,同时结合文化创意、新媒体传播等手段,开发系列传播产品。通过这些努力,让武当山承载的清廉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为当代社会提供精神滋养。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冯旭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旭敏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95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