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孔祥政、王乐、何慧丽)当古老的光影艺术遇见跃动的童心,一场关于蓝晒的非遗探索在校园悄然绽放。近日,长江职业学院城市建设学院"乐为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走进安陆市烟店镇初级中学,为乡村学子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课程。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孩子们亲手触摸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蓝晒工艺的奥秘,用阳光作画笔,以化学为媒介,体验了这场光影交织的神奇艺术创作。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丰富乡村青少年精神世界、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的美好愿景。
图为实践队员在讲解蓝晒原理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曹佳慧供图
烟店镇初级中学的教室里充满了孩子们好奇的目光和探索的热情。实践队的志愿者们首先向孩子们介绍了蓝晒工艺的历史与原理。通过生动的图片和视频,孩子们了解到这种传统工艺是如何利用光影与植物材料结合,创作出独特美丽的作品。志愿者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蓝晒工艺的科学原理,让孩子们了解阳光中的紫外线如何引发化学反应,创造出美丽的蓝色图案。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迫不及待想要亲身体验这一神奇的过程。
在理论讲解结束后,实践队的志愿者们开始指导孩子们进行实际操作。首先,志愿者们向孩子们展示了蓝晒液的配制方法,并强调了安全注意事项。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孩子们挥动小刷子,小心翼翼地将蓝晒液均匀地刷到准备好的白纸上。这些小艺术家们全神贯注,认真完成每一个步骤,生怕出错而影响最终的效果。
图为实践队员在带领学生摆晒作品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吴祺供图
接下来,孩子们收集了各种形状、颜色的花瓣或树叶,进行创意拼摆。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图案:有的模仿花朵的形状,有的设计成蝴蝶的轮廓,还有的创作了抽象的艺术图案。每个孩子都根据自己独特的想法,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在志愿者们的帮助下,孩子们将准备好的植物材料放置在涂有蓝晒液的白纸上,然后用透明的纸板压实。当一切准备就绪后,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将作品拿到阳光下进行晒制。阳光透过植物材料,在涂有蓝晒液的纸上形成了美丽的蓝色图案。当作品在阳光下晒制完成后,志愿者们指导孩子们用水冲洗作品,去除未反应的蓝晒液,经过水洗后,每幅作品都展现出独特的蓝色图案,这些图案清晰地记录了植物材料的形状和纹理,创造出既传统又现代的艺术效果。
图为实践队员在清洗作品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吴祺供图
蓝晒完成后,经过冲洗的每一幅作品都独具风格,展现出童趣与创意的无限可能。孩子们拿着自己的作品,充满了成就感和获得感,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们互相展示自己的创作,交流心得和体会,整个教室充满了欢乐和创意的氛围,蓝晒作品承载着孩子们天马行空的创意,通过动手实践,他们不仅理解了光影的奥秘,还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生命力。每个孩子都成为了一名小小艺术家,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美丽的艺术品。
图为实践队员与学生们的作品展示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吴祺供图
阳光悄然收敛画笔,孩子们指尖跃动的蓝色印记却愈发鲜活。一幅幅晕染着灵感的独特作品,在烟店中学的课堂里粲然生辉,它们是对自然光影的奇妙捕捉,更是童心与传统对话的珍贵结晶。 长江职业学院城建学院“乐为”志愿服务队的学子们,以"三下乡"为纽带,将跨越时空的非遗智慧带入乡村课堂,孩子们在亲手实践中,从调配药液的小心翼翼,到拼摆植物的天马行空,再到阳光下屏息凝视显影的惊喜瞬间,每一步都浸透着探索的乐趣与创造的魔力,孩子们眼中闪耀的求知光芒、手中紧握的蓝色画卷,无不昭示着:文化传承的种子,已在童真沃土与实践阳光的共同滋养下,扎下坚实的根须,静候在未来更广阔的天地里,绽放出属于新时代的非遗繁花。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孔祥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孔祥政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