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笔墨画江南,桑林助振兴”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湖州市善琏镇及宏建村,开启了一场别样的实践之旅。团队围绕湖笔非遗、党建文化、特色产业等方面展开调研,探寻乡村振兴的密码。
一、“一馆览千年,一厂承匠心”笔墨传情,善琏镇解码湖笔文化基因
近日,团队走进善琏镇,开启湖笔文化探寻之旅。善琏镇是湖笔文化的核心发源地,团队首站来到湖笔文化馆。
馆内展品诉说着湖笔的千年历史:6500支毛笔堆砌出元朝繁华,秦朝匠人改进的嵌笔头工艺,南北朝时期不同笔的赠予讲究,还有“尖、齐、圆、健”的“四德”标准与“精、纯、美”的“三义”要求。“湖笔颂”黑檀笔杆、善琏版清明上河图等展品,让人感受“毫寸之间藏万象”的底蕴。历代名家及近代伟人与湖笔的渊源,让大家意识到湖笔是承载文化传承的精神符号。
随后,团队走访善琏湖笔厂。湖笔制作需经八大工序、一百二十道小工序,七道关键工序依赖纯手工。省级非遗传承人王小华从业数十年,坚守匠心,其制作的湖笔广受赞誉。善琏湖笔传承方式有家庭与师徒传承,三十余户家庭保持五代以上传承,百余户师徒传承三代以上。每年农历九月十六,当地会举办纪念蒙恬将军活动,同步开展拜师授徒仪式,延续古老技艺活力。
二、党建引领,宏建村绘就和美新图景
第二日,团队来到善琏镇宏建村,在村支书沈建新的带领下,深入了解“三和文化”党建品牌的建设成果。
宏建村通过评选村、镇、区、市四级文明家庭,以家风建设带动全村形成文明新风尚,目前已累计评选出202户、45户、7户、2户。村里的“巾帼保洁队”由党员和妇女志愿者组成,每周定期开展环境美化,让“人人参与保洁”成为共识,“和美”理念融入乡村肌理。
在党群服务中心,沈书记讲述了“党群创业互助会”的故事。作为会长,他建立四级帮扶架构,组织党员创业户与村民结对,从技术到资源全程帮扶。2017年村集体经济固定收入就达98.44万元。村集体还通过整合原水泥厂、鱼船汇的闲置土地,每年为集体增收11万元,且正计划依托乡贤资源发展文旅融合项目。
针对村里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六成的情况,宏建村将旧党支部改建成290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设阅览室、棋牌室等4间功能室,每周有“固定慰问日”,党员志愿者陪老人聊天等,已服务老人超3000人次,让这里成为老人们的“银发乐园”。
三、资源活化,宏建村探索产业振兴新路径
一牧聚千羊,一塘育鱼虾 一树连四野,一业富万家 。宏建村特色资源丰富,团队在调研中为其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在蚕乡原牧湖羊场,形成了羊肉为食、羊毛为毯、羊粪为肥的三元商品输出模式。团队建议将养殖与研学结合,开辟“湖羊生态课堂”,开发“羊肉美食制作体验”项目,村干部表示将借鉴“养殖+研学+餐饮”思路。
南浔菱跃养殖场的标准化、自动化鱼塘,年收成5000-8000斤一亩,产值5-8万一亩,但附加值较低。团队建议打造“生态渔业体验区”,设置垂钓平台、开设烹饪教学、建设科普长廊,获养殖户认可。
南浔王崇家庭农场的“太湖一号沼虾”养殖技术成熟,但缺乏品牌包装与营销渠道。团队建议建立“沼虾溯源直播基地”,开发深加工产品,农场负责人将尝试该方案。
宏建村有205年树龄的百年香樟树,周边有古桥、古庙等景观,但分布零散。团队提出以香樟为起点,规划“古树-古桥-古庙”文旅动线,融入蚕桑非遗元素,村干部表示将参考此思路。
此次实践,团队深入基层,挖掘乡村发展的亮点与潜力。团队成员不仅记录了湖笔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收集了非遗传承与乡村产业结合的案例,还整合了宏建村特色资源,通过科学规划与创新运营,争取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助力乡村焕发新活力!成员们表示将整理调研成果,形成报告和方案,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让笔墨与桑林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图片/叶成瑭
文字/张媛 、张伯昌、钟汇智、潘心怡、莫雅婷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媛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