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4日讯(通讯员 卢丽媛)在广西壮乡的土地上,非遗技艺如锦绣般绚烂绽放。2025年7月24日,淮阴工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农学院“运河古韵·民族同心”实践团深入广西武鸣,探访非遗工坊,与传承人对话,徜徉于热闹的非遗市集,在针尖丝线的穿梭中触摸壮乡文化的脉动,探寻传统技艺在当代的焕新之路。
绣球工坊里,丝线缠绕传承密码
武鸣纳福彩绣工坊内,一幅生动的传承图景徐徐展开:80多岁的非遗传承人团队的“绣娘”奶奶正与实践团成员合作制作绣球。金属模具稳稳固定住丝线,蓝白两色在指尖交织,渐渐勾勒出吉祥纹样,再穿珠串贝、缀上流苏,一枚精致的绣球便初具雏形。“传统绣球要缠七层丝线,现在加入金属模具和现代染料,图案更立体,也更耐用啦。”传承人奶奶一边飞针走线,一边向大家介绍技艺的创新之处。在这间小小的工坊中,实践团成员见到了壮族绣球的诞生过程。
▲图为与“绣娘”奶奶交流
工坊里,绣娘们围坐成圈,桌上摆满了五彩丝线、莹润珠串与各式模具。实践团成员忍不住上手体验,才发现看似简单的图案,实则对针脚力度的把控有着极高要求。“年轻人学得快!”传承人看着大家专注的模样,欣慰地竖起了大拇指。工坊墙上,绣球与挂毯错落悬挂,圆形纹样中藏着“双凤朝阳”“鲤鱼跃龙门”等壮乡传说,垂下的流苏随风轻摆,宛如彩虹坠地,美得让人移不开眼。
▲图为非遗绣球
民族服饰玩偶,让非遗“穿”出新时尚
南宁武鸣纳福彩绣工坊的展厅里,一组民族服饰玩偶“壮娃”瞬间抓住了实践团成员的目光。娃娃身着地道的壮族传统服饰:宝蓝色的底色上,菱形纹与云雷纹细密交织;红色裤脚点缀着细碎白花,头戴镶满银饰的方巾帽,尽显壮乡风情。玩偶旁的微缩场景更添意趣——木井栏、青石板与绿植相映成趣,将壮乡古村落的灵动景致巧妙复刻。
这些“壮娃”出自武鸣壮族服饰传承人之手。传承人将传统服饰按1:6的比例缩小,用刺绣、蜡染等传统技艺复刻每一处细节,让原本“高挂在墙”的非遗服饰,变成了可捧在手心把玩的艺术品。“端午市集上,玩偶买断货了!”工坊人员笑着说道。
▲图为民族服饰玩偶
非遗+产业,织就乡村振兴锦绣
在绣球工坊,实践团成员真切感受到“非遗+产业”迸发的蓬勃活力:传承人耐心指导年轻人设计新颖图案,电商团队在镜头前热情直播带货;工坊还与高校携手开发文创产品,绣球钥匙扣、刺绣笔记本等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物件,总能精准戳中消费者的喜好。2025年,该工坊已带动周边300余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精致的手工艺品更跨越山海,远销至东南亚各国。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指尖的乡愁。”实践团成员望着工坊里忙碌的身影,深有感触地说。当绣球的流苏拂过电商直播间的镜头,当壮娃玩偶被孩童捧在手心,当妇女们靠着刺绣技艺挣得稳稳的幸福……运河的源远流长与壮乡的绣线碰撞,让民族特色文化在运河畔,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指尖,织就属于这个时代的锦绣篇章。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兴兴 卢丽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兴兴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