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盛夏,莽莽山林中活跃着一群特殊的“追蝶人”——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金陵有蝶”科普调研团的师生们正蹲踞观察,屏息凝神记录着中华虎凤蝶的行踪。这支团队联动南京市浦口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中心、百蝶缘生态发展中心,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虎凤蝶为核心,用“昆虫调研+AI算法+互动科普”的创新模式,为生态保护数字化与公众科普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指导教师王萌带领成员辨别昆虫种类
跋涉“三山”,露天“课堂”里“查户口”
老山、紫金山、黄山,三座矗立在皖苏两地的绿色明珠,不仅是风景名胜,还因其独特的生境多样性,成为了研究昆虫生态的“天然实验室”。
图为团队成员所拍摄的美丽的中华虎凤蝶
这片广阔的“露天课堂”里,日均徒步12公里、汗水浸透衣衫,蚊虫叮咬等成了成员们的常态。密林深处、溪流之畔,团队成员一手捕虫网,一手采集瓶,腰间挂满工具和三角纸袋,在不同海拔和植被带“地毯式”搜寻目标物种。面对采集到的形态各异的蝴蝶,辨别种类成了一大难题。“啃”专业图鉴、请教昆虫系老师、日均2小时鉴定学习成了成员们的日常。依照“不过度采集、不破坏生境”的原则,数十天的调研里,成员们科学采集、规范处理了涉及凤蝶、粉蝶、蛱蝶科的45种、总计127只蝴蝶标本,同步梳理记录39种关键寄主植物,拍摄上千张生态与标本照片,为后续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图为团队成员在夜间开展灯诱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在勘察寄主植物
图为团队成员在进行土质与环境勘探
AI赋能,“护蝶志”架起生态“保护桥”
数据的背后,还藏着更深层的生态隐忧。在南京老山生态观测站,负责人吕纾感叹:“中华虎凤蝶等物种的核心栖息地正面临碎片化威胁,而公众对蝴蝶保护的认知普遍薄弱,科研数据向科普转化道阻且长。”
直面这一困境,“金陵有蝶”团队依托ResNet18与YOLOv8图像识别算法,将两千余例蝴蝶图集标注数据用AI技术整合,开出了数字化“药方”——“护蝶志”微信小程序。然而,技术攻关同样不易:拍摄环境、设备支持跟不上,初始图像质量不佳,代码“跑飞”更是家常便饭。技术组成员干脆“闭关”钻研,“磕”算法编程、“缠”专业教师。“这些采集的标本和数据,正是小程序‘活的教材’,”带队老师王萌说,“我们不仅要摸清蝶类资源家底,更要让公众通过指尖上的工具,直观理解蝴蝶与生态、乃至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
图为成员正在进行标本拍摄
图为“护蝶志”程序1.0及部分数据展示
科普蝶变,“小虎”飞入寻常百姓家
带着忧虑和知识走出山林,实践团深知:科普是破解认知鸿沟的“金钥匙”。在南京市张府园社区、汉西门社区、南京市第五中学等地,5场“趣味昆虫世界”宣讲火热开场。“小虎(中华虎凤蝶)为什么一年‘睡’300天?”“怎么保护好它的‘口粮’杜衡?”——枯燥知识变身“隐身术”(信息素)、“七十二变”(完全变态发育)等趣味故事。
图为团队成员以“什么是昆虫”为引开展趣味科普
孩子们围着栩栩如生的标本目不转睛,社区居民王阿姨感慨:“原来蝴蝶是生态‘晴雨表’,以后见到绝不乱扑!”这场成山林到社区的科普,让200余名居民和青少年切实读懂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为让科普生命力更持久,团队美工组正设计涵盖“三山”生态地图的互动插画以及以虎凤蝶等本土明星物种为核心的文创产品,让守护的力量持续传递。
图为指导教师孟玲教授向小朋友讲解标本知识
图为团队与“绿动金陵”研学团队合影
据悉,作为团队主体,中华虎凤蝶保护协会自2017年起便依托学院学科优势和专业平台,持续深耕蝶类多样性保护。从野外调研到数字赋能,从实验室到百姓家,一代代植保学子正用专业与热爱,让“小虎”的翅膀载着生态希望,在更多人心中翩跹。
图为团队成员在野外调研时合影
撰文 | 南京农业大学高晴晴 牛淼
图片 | 南京农业大学夏健鑫
审核 | 南京农业大学夏健鑫 冯楚灵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冯楚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楚灵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