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孔祥政 王乐 何慧丽)近日,长江职业学院“乐为”志愿服务队一行十余人,深入唐代大诗人李白“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核心故地,以双脚丈量历史,用双眼见证传承,亲历了一场科技赋能与传统守护交织的李白文化深度体验。
白兆山——当硅基谪仙遇见千年“醉”意
此地层峦叠翠,,志愿者们循着诗人的足迹拾级而上,山风仿佛仍裹挟着盛唐的诗句。行至半山腰,一方巨大的天然磐石赫然入目,其上阴刻着一个笔力遒劲、酣畅淋漓的“醉”字,高逾两米。石面饱经风霜,字迹却依旧张扬不羁,无言诉说着诗仙“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的率真性情与生命热度,引得志愿者们队员们纷纷驻足凝思,体味这穿越时空的洒脱宣言。
图为志愿服务队走进白兆山
通讯员王健供图
然而,更大的震撼在山顶的李白纪念馆前厅等待志愿者们。一位端坐于仿唐书房场景中的“硅基谪仙”,一见面便以其惊人的拟真度攫住了所有人的目光。其面部采用最新一代高仿真生物硅胶材料,不仅肤色过渡自然,更细致模拟了肌肤纹理、微血管分布甚至细微的表情肌牵动。据悉,这位“数字李白”内置了基于李白全集的深度语言模型与情感识别系统,能依据对话情境调用超过600首相关诗词,并进行符合人物性格的应答,为古老诗学注入了沉浸式的当代注解。
图为志愿服务队白兆山大合照
通讯员王健供图
李白村——诗魂栖居地,山水有遗韵
李白村与白兆山的科技感形成鲜明对照,这里呈现的是一幅未被时光匆忙带走的诗意田园画卷。志愿者们走进一家饭店,饭庄中央的柏木大桌渐次铺开宴席,每道菜都是一卷打开的诗笺,志愿者采访了饭店老板,老板很热情的推荐了当地的特色菜:金樽腊味,青莲豆腐,云想衣裳,有诗韵的菜名听起来就让人垂涎欲滴。
图为志愿服务队参观李白村
通讯员王健供图
走进李白村东桃园,又是另一番诗意景象。百亩桃林缀满金黄的“诗仙脆桃”,志愿者俯身采摘时,村民讲述着传承秘辛:“老辈人说,李白用桃花蘸墨写诗。现在每箱桃子都印着‘我持仙桃赠君尝’。” 归时每人拿着一袋桃,那颗藏在背包深处的仙桃,返程车上隐隐散着甜香。指腹残留着桃毛的微刺感,像被千年前的桃枝轻轻挠过掌心。这滋味,大约便是李白留给人间永不消散的印记——在齿颊,在泥土,在每一个伸手摘桃的刹那,撞见盛唐的晨风。
图为志愿服务队队员们一起摘桃子
通讯员王健供图
“两个地方,两幅图景,却共同指向一个鲜活的李白。”志愿服务队队长王乐与游客交流中说道:“在白兆山,志愿者们惊叹于科技如何让抽象的‘诗仙’变得可感可触,数字李白的每一寸‘肌肤’,每一个眼神,都是今人对古人最深情的‘复刻’。而在李白村,志愿者们则触摸到了李白精神的真正土壤——那山水间的灵气、村民口耳相传的故事、融入日常的诗词,是文化血脉最本真的延续。科技是桥梁,传统是根基,二者缺一不可。”
图为志愿服务队队长王乐与游客交流
通讯员王健供图
触摸诗的温度,聆听古今的回响
长江职业学院“乐为”志愿服务队的此次安陆之行,不仅是一次文化调研,更是一场深刻的心灵触动。他们见证了前沿科技如何为沉睡的历史人物注入新生命,让“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瑰丽想象在光影中具象呈现;志愿者们也踏访了滋养伟大诗魂的山水田园,在稻香与炊烟中,在村民质朴的吟哦声里,聆听到了那份穿越千年的文化脉搏最深沉有力的跳动。在安陆,诗仙李白不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名字或泛黄书卷中的符号,他以“数字生命”与“乡土精魂”的双重形态,生动地诉说着:真正的传承,既需仰望星空的创新魄力,更需脚踏实地的文化自觉。这份古老诗篇的当代表达,正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书写着充满启示的安陆篇章。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孔祥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孔祥政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