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5日讯(通讯员 邱佳慧)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使命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锦绣承新” 小分队,于 7 月 3 日至 9 日开展了为期七天的苏州丝绸与刺绣文化实践调研。
团队以“中国文化传承”为目的,通过“线上规划—线下探访—问卷调研—线上总结”的形式,深入触摸苏州丝绸与苏绣的历史脉络。当博物馆里千年丝绸拂过脑海,耳畔响起传承人讲述的针法故事,队员们深切感受到,这不仅是一次调研,更是一场与历史对话、与匠心共鸣的文化之旅,每一步探访都承载着青年守护文化根脉的责任。
七日实践步履不停,沉浸式感受双绝传承脉动
实践路上,每一步都充满发现与感动。线上筹备时,成员们对着史料地图勾勒探访路线,已然对苏州双绝心向往之;初探镇湖苏绣小镇,虽遇商业化带来的距离感,却更坚定了探寻本真的决心。走访三大场馆时,从中国刺绣艺术馆的动漫联名中看到传统与青春的碰撞,在苏州丝绸博物馆的AI互动里感受科技与文化的交融,于苏州博物馆的文创中触摸传统走进生活的可能,每一处都让队员们心潮澎湃。
▲图为队员们在中国刺绣艺术馆的合影
这几天的线下实践,对队员们影响最深的还是与苏绣传承人李鸣素老师的对话。李鸣素老师指尖的丝线游走六十年,那枚绣花针里,藏着苏绣传承的密码:是坚守,是传统与创新的平衡,更是文化基因的代代相传。
“作为苏州人,生下来就有这个缘分。”李老师的话,在儿时“家家户户有绣工”的记忆里愈发真切。刺绣不是刻意的学习,而是母亲膝下的耳濡目染,是生活肌理中自然流淌的文化气息。团队认为,这份“生下来的缘分”,正是传统最坚韧的根基:不喧嚣,却代代延续。苏绣文化,也正是其源于人民,发展于人民,而终得到永恒。
▲图为李鸣素老师向队员们讲解双面绣
谈及传承,李老师坚持:“我更加注重传统技法的保留。并不是说我不支持创新,而是因为创新是很难的。”这让我们懂得,传承一味地不是守旧,那些 “守着一亩三分地” 的固执,实则是在为创新积蓄力量,吃透技法,方能让创新有本可依。
在对年轻人的期许里,藏着最深的期盼:“我希望你们年轻人加入我们的队伍,我们苏绣文化的这个针法才会在你们这一代有创新。” 年轻人或许不懂拈针,却能用 AI 解构规律、用直播传递坚守、用设计让苏绣回归日常。正如老师所说,年轻人 “有很长的时间”,足以让传统针法遇上新机遇,开出别样的花。
▲图为李鸣素老师与队员们的合影
踏足历史长河,触摸六千载技艺传承温度
苏州丝绸与苏绣的历史,是一部流淌着智慧与匠心的文明史诗。从太湖流域草鞋山遗址六千年前的纺织品残片,到明清“日出万绸,衣被天下”的盛景,丝绸见证了江南的繁华;苏绣四十余种针法的精妙,从齐针的平整到乱针的灵动,再到“仿真绣”的光影奇迹,每一针都凝聚着代代匠人的心血。调研中,队员们在史料与实物间穿梭,仿佛看见古代绣娘灯下飞针、织工坊里机杼声声,那份跨越千年的坚守与热爱,让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有了更滚烫的理解:它不仅是技艺,更是活着的历史与情感的寄托。
▲图为苏州博物馆中苏绣艺术品
对比反思寻突破,青年智慧点亮传承新思
调研中,团队以景德镇陶瓷为镜,既看到苏绣高端路线的坚守之美,也深感其走进大众的迫切。问卷数据更印证了这份思考:公众对苏绣兴趣浓厚却因价格、实用性望而却步。队员们揪心于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隔阂,更迫切想为其寻一条破局之路。结合所见所感,团队提出网络传播、AI赋能、跨界联名等建议,每一条都饱含着让传统“活起来”的热切期盼,这是队员们对文化传承的真诚回应。
▲图为队员们在苏州丝绸博物馆的合影
七天实践落幕,团队的行囊里装满的不仅是调研资料,更是沉甸甸的文化自信与责任。从最初对苏绣、丝绸的浅层认知,到如今能深刻理解其背后的历史厚度与匠人精神,这份成长让每个人都坚信:传统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使命。(通讯员:邱佳慧,图片:马铭淇,王曦)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邱佳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邱佳慧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