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发展。2025年7月4日,河北工程大学水利水电学院“薪火相传”实践团前往邯郸市峰峰矿区,开展主题为“探磁州窑韵,传华夏匠心”的实践活动。通过实地探访参观,为破解非遗保护与时代发展的适配难题提供青年视角与实践思路,让古老窑火在代际接力中延续文化根脉、彰显时代价值。
实践团队走进峰峰矿区磁州窑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系统参观磁州窑博物馆的文物陈列,详细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磁州窑瓷器的造型、装饰技法和烧制工艺。同时重点研习各类瓷器上的纹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地域文化的璀璨名片,更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让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有更深刻的思考与责任感。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博物馆文物陈列。陈宇情 供图
参观过程中,实践队员不仅仅专注于文物本身的历史与艺术价值,更将目光聚焦于非遗传承的当下境遇。为深入了解磁州窑烧制技艺的传承现状,实践队员近距离参观馆内磁州窑工艺烧制的还原场景,同时与馆内负责非遗保护的工作人员展开深入交流,详细询问这项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培养模式、现代技术对传统工艺的影响以及磁州窑文创产品的开发情况,从多个维度了解这项古老技艺在新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通过交流学习,让实践队员更直观地感受到磁州窑技艺的厚重底蕴,促使其思考非遗传承与时代发展的深层联结。
▲图为实践队员近距离了解磁州窑烧制工艺。郝默涵 供图
随后,实践队员们深入探索磁州窑瓷器展馆,用镜头记录下自己心目中的“最可爱磁州窑文物”,开启一场与古瓷的“沉浸式对话”。队员们穿梭在有序的展馆柜间,目光掠过一件件带着时光印记的瓷器,指尖轻触展柜玻璃,仿佛能触摸到千年窑火的余温,耳畔似有窑火燃烧的回响。在这场探索中,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带有故事的时光载体,承载着匠人的呼吸与时代的脉搏。让实践队员们认识到,他们用镜头定格的一件件文物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化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折射出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成为连接古今的精神纽带。
实践最后,传承团成员根据参观考察和交流所得,围绕如何将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融入磁州窑非遗文化展开讨论,分享了从文创设计、市场开发、文化创意等多个角度提出创意设想。这种探索将现代设计与磁州窑非遗文化深度融合,让古老窑火在当代焕新彩,让传统纹饰与瓷器对接当代审美,让非遗传统文化从博物馆走向日常生活,更在传承中激活文化基因,为非遗可持续发展提供鲜活样本。
▲图为实践团成员及指导老师合影留念。郝默涵 供图
此次实践活动,紧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遗保护创新的时代需求,既深化了青年群体对磁州窑文化底蕴的认知,更以创新探索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这种实践彰显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使命担当,为非遗文化在当代的活态传承贡献青春力量。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凝聚社会对非遗传承的关注与共识,推动形成多方协同参与的文化保护格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凝聚更广泛的力量。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郝默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郝默涵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