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通职业大学药品与环境工程学院“通青银龄”志愿服务队携急救课程走进社区烟火、夜市人潮、“苏超”第二现场,打破传统宣教的空间限制,将急救教育嵌入城市生活的真实场景,推动“人人会急救”从理想照进现实。
社区筑基:织就“5分钟急救圈”,让“老熟人”成为生命守护者
急救普及的难点,往往始于“最后一公里”。传统培训多集中在医院或学校,覆盖人群有限且场景割裂。对此,“通青银龄”志愿服务队创新提出“在地力量上门培训”模式:将社区网格人员、物业人员、商铺店主、广场舞领队等“日常可见”的居民,转化为首批“急救引路人”。团队通过“1+N”辐射机制,带动社区及周边培训人员从“单点响应”到“全域覆盖”,缩短急救半径,成为应急救援“第一响应人”。正如社区居民感慨:“以前总觉得急救是专业人员的事,现在敲开邻居的门,可能就是一条命。”
夜市破冰:用“三步破冰法”消除恐惧,让“不敢救”变“我要救”
很多人学了急救却不敢用,针对“怕担责、怕操作错”的心理障碍,团队在夜市开设“地摊急救”,以“示范-体验-普法”三步破冰:先由志愿者演示标准操作,再让市民亲手在模拟人上练习,最后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种“接地气”的教学方式大大减少了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让“会救”的人尽可能“敢救”。“急救不是医生的专利,是每个普通人都能点亮的光。”志愿者小张看着人头攒动的夜市,掏出手机给妈妈发了条消息:“暑期志愿服务结束后,女儿教你心肺复苏——就像在夜市学的那样。”
球场赋能:把急救融入热血场景,让"生命防线"随呐喊生长
“苏超”第七轮首个比赛日南通队在主场迎战盐城队的比赛尚未拉开帷幕,团队志愿者已在环西文化广场入口主干道旁支起了“急救能量站”。不同于社区在地力量“送训上门”,团队“强阵地”引客上门。“01、02、03……30!现在吹两口气!”志愿者双膝跪地,双手交叠在模拟人胸口,以每分钟100-120次的频率进行胸外按压现场教学。
为攻克市民“不会用AED”的急救壁垒,志愿者举着AED现场演示,“记住六个字‘认真听,照着做’。机器怎么说,你就怎么做,比打游戏通关还简单!”。“那咋找AED?"有人问,志愿者掏出手机:“微信搜‘AED急救地图’,点进去看最近位置,30秒就能找到!”。
“海姆立克急救法”教学区更像一场趣味互动,志愿者用手势比划出“剪刀、石头、布”:“剪刀找肚脐,石头放空拳,布掌往上冲!”简单易记的口诀配合动作示范,吸引不少路人加入练习。当“剪刀石头布”的童谣和海姆立克法的步骤在夏夜里交织,相信每个参与的人都悄悄种下了一颗种子:原来,救人也可以像玩游戏一样,简单、快乐,却足够温暖有力。
团队以“赛事+急救”模式进驻“苏超”第二现场开展急救知识普及,既是服务大型赛事的创新尝试,更是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服务的实践。
生活浸润:让急救真正从专业课堂走向生活考场,成为社会的“基础本能”
“通青银龄”志愿服务队将始终坚守人道初心和使命,发扬“人道 博爱 奉献”红十字精神。未来,团队计划以“‘急救+’场景拓展、‘生命教育’进课表、数字平台升级”三维赋能计划,将应急科普的种子播撒进城市肌理,为“健康中国战略”写下最温暖的注脚。(通讯员:徐秋红)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徐秋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秋红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