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同时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厚植文化自信、践行社会责任,安徽外国语学院“非遗寻光,青春传薪”中华文化传承团队以“守护非遗根脉,传承文化薪火”为使命,充分发挥青年大学生的专业优势与志愿精神,于2025年7月1日暑期奔赴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北港社区,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传承之旅,让古老的皖南大鼓在社区课堂“声”入人心。
团队成员化身非遗传播者,带来“神奇的声音之旅——走进皖南大鼓”课程。他们通过生动讲解和丰富素材,阐释皖南大鼓“一面大鼓、一副简板,边敲边唱讲故事”的独特形式,并用“古代说唱小剧场”的趣味比喻,让孩子们快速理解其“一人多才、说演结合、乐韵传情”的特点。课程中还引入当地非遗传承人李修顺的故事,展示其用方言为祖国75周年华诞献唱的作品,让孩子们感受身边榜样的力量。
课程带来的影响远超知识传递本身,孩子们从最初的陌生懵懂,到课后主动模仿大鼓节奏、缠着家长打听非遗故事,眼神里的好奇逐渐转化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社区工作人员反馈,课后不少家庭开始关注本地非遗,家长们也跟着孩子一起了解皖南大鼓的历史,形成“孩子带动家庭、家庭影响社区”的传播效应。
这门课程非遗传承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种子”。孩子们知道了“皖南大鼓”是家乡的宝贝,更在互动中体会到“传承”不是遥远的概念——可以是记住一段节奏、学唱一句方言,甚至是向身边人讲述它的故事。团队成员发现,课堂上那个曾怯生生提问“我能学吗”的小男孩,课后用自己的话向同学介绍这门艺术,展现出新一代对文化传承的自觉。
“非遗寻光,青春传薪”团队以蓬勃的青春之力,为古老的皖南大鼓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他们不仅将这门沉寂于岁月的民间艺术请进社区课堂,更巧妙地以孩子们的视角为切入点,让皖南大鼓突破了传统传承的局限,获得了更贴近生活、更具感染力的传播路径。这种“青年传承者带动少年接班人”的创新模式,堪称非遗传承的“双向赋能”:青年学子用现代思维解读传统艺术,为皖南大鼓披上“青春外衣”,使其在节奏、表达上更贴合新一代的认知习惯,让古老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融入日常的“文化伙伴”;而少年们的好奇与热情,又反过来激励着青年学子深入挖掘非遗的当代价值,在教学相长中深化对“文化自信”的理解——他们不再是单纯的“传播者”,更成了非遗与时代对话的“桥梁搭建者”。这些活动不仅会让更多孩子主动成为非遗的“小小守护者”,更能推动皖南大鼓从“课堂知识”转化为“生活记忆”,在社区里形成“家庭共学、邻里互传”的文化氛围。
在青年力量的持续托举与少年群体的接力传承中,皖南大鼓这颗非遗明珠将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而这份“青春接力”的传承模式,也将为更多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提供借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在一代又一代青年与少年的手手相握中,跨越时光阻隔,始终明亮温暖,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文字:孙玉茹、檀昕然
图片:孙浩馨、赵梦博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孙浩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浩馨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