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9日讯(通讯员梁雅斯) 为推动非遗文化传承,7月18日在花都区三华村举办了非遗文化公益课堂的展示。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非遗薪传”实践队近日走进广州市花都区三华村,开展“非遗薪火映童心,青春筑梦向未来”公益课堂系列活动。通过面塑、武术、民乐、绘画、手工、编织、书法等七大主题公益课堂,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为当地学生带来沉浸式文化体验,让非遗文化在三华村沃土中焕发新生。
▲图为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非遗薪传实践队出发前商讨大会
服务宗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许多非遗项目面临传承断层、传播渠道单一、年轻群体关注度低等问题。为响应国家“三下乡”政策号召,本项目拟通过“拍摄+剪辑+宣传”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深入乡村挖掘非遗资源,运用现代影像技术记录非遗技艺,打造沉浸式传播内容,助力非遗文化在乡村地区的活化传承与大众化传播。
非遗公益课堂:非遗薪火·相承千年韵
▲图为面塑(醒狮)成果展示
面塑课堂,传承环保手工艺,老师手把手教学,耐心指导每个细节,学员们巧手捏塑,栩栩如生的作品展现传统面塑的灵动之美。
▲图为武术课堂
武术课堂,以拳术、剑术为主,老师一丝不苟地示范每个动作,耐心纠正学员姿势,学生们招式整齐划一,尽显武术精神与团队风采。孩子们跟随老师的口令,扎马步、出直拳,动作铿锵有力。
▲图为民乐课堂
民乐课堂,由二胡、琵琶、古筝、扬琴、笛子组成,老师倾注心血,悉心指导,带领学员们反复打磨每个音符,力求完美呈现民乐魅力。
▲图为编织课堂成果展示
编织课堂则巧手翻飞,老师不厌其烦示范每一针法,学员们全神贯注跟练,千针万线终成温暖织物。带领孩子们用毛线编织从基础的经纬交错到复杂的图案编织,孩子们在“一挑一压”中感受传统工艺的精妙。
▲图为绘画与手工课堂
绘画课堂与手工课堂,丹青溢彩,老师手把手传授技法精髓,从调色到运笔倾囊相授,学员们笔尖流淌斑斓彩,在宣纸上绽放绚烂艺术之花。
▲图为书法课堂
书法课堂, 墨香沁心,老师悉心指导笔锋走势,学员提按顿挫间尽显汉字韵律之美。
文化润心: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此次公益课堂采用“理论+实践+展示”模式,每节课均邀请专业教师授课,并设置成果展示环节。孩子们的作品在村屋图书馆展出,吸引家长驻足欣赏。深入乡村挖掘非遗资源,运用现代影像技术记录非遗技艺,打造沉浸式传播内容,助力非遗文化在乡村地区的活化传承与大众化传。让非遗走进乡村课堂,形成乡村文化传承新生态。通过拍摄非遗文化、传播宣传非遗文化来增强文化自信,推动非遗传承焕发新活力,代代相传。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非遗薪传”实践队将继续探索“非遗+公益课堂“创新模式,让更多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文化动力。
撰文 | 梁雅斯
图片 |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非遗薪传实践队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梁雅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梁雅斯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