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9日讯(通讯员 吴慧婷 许鹿瑶)为深入了解并传播运河文化,增进民族认同感,2025年7月19日,淮阴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运河古韵,民族同心”暑期实践团成员许鹿瑶赴京杭大运河支线——萧梁河段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萧梁河又名萧港,起点位于丹阳市陵口镇与京杭运河交汇处,河道蜿蜒向北,全长8.9千米,宽约20米。其诞生可追溯至南北朝齐梁时期,系为方便帝王陵墓建设及祭扫参拜而专门开凿。在齐梁近百年的历史中,皇帝的灵柩、修陵材料,特别是华表、石兽等重型石刻,自南京运抵后,皆经由萧梁河水系转运至各陵区。皇孙公卿亦常沿此河谒陵祀典,彼时的萧梁河上,龙舟、画舫、游船百舸争流,盛极一时。
▲图为石兽石刻
沿萧梁河前行,诸多历史遗迹呈现眼前。陵口段东西两岸矗立着一对威武雄伟的天禄、麒麟石刻,镇守于此已逾1500年。这对石刻为国内现存南朝石刻中体量最大者,长达4米,高逾3米。其造型肥硕丰满,稳重敦实,威猛凶悍,气势庄严,琢工精巧,堪称南朝石兽中的翘楚,是齐梁帝王陵墓入口的守护神。原坐落于大运河南岸与萧梁河交界处的慈云寺,又名萧寺、陵口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时期,虽于1958年拓浚京杭运河时被拆除,但现存的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修慈云寺功德碑,仍在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宋代陆游在《入蜀记》中曾记载:“过陵口,见大石兽,偃仆道傍,已残缺,盖南朝陵墓。”可见,萧梁河周边的历史遗迹早已在文人墨客笔下留痕。
▲图为参观当地文化纪念馆
继续前行可见近年新建的码头。码头规模尚不算大,目前仍在建设中,但已逐步投入使用。当地文化纪念馆记载了陵口镇名称的由来——因地处萧梁帝王陵墓入口而得名。馆内同样记录了当地的发展历程与红色文化。
从南到北,运河两岸的故事仍在续写。这条千年水道,既承载着“舟楫相济”的历史记忆,也见证着“古今交融”的时代变迁。正如运河边的老人们常言:“河水会变,但流淌的文明永远向前。”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许鹿瑶 刘兴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兴兴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