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2日讯(通讯员 刘芳)中华文化,渊源有自。流风遗韵,声播誉驰。非遗之美,是岁月沉淀的厚重,亦是千百年来不变的匠心独运。武汉文理学院新星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走进武穴市大金镇梓秀新村2025年暑假爱心托管班,7月14日,给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妙趣横生的非遗手工课程。
以竹为丝,编夏成风。为了让孩子们拥有最佳的课堂体验,上课前新星志愿服务队队员叶玉鑫就已经将竹编扇的制作过程练习得胸有成竹。关于竹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它通过编织竹条,创造出实用与艺术兼具的作品,被誉为“指尖上的艺术”。在过去,竹编曾是古代百姓的日常用具,后逐渐发展为宫廷贡品。2006年,竹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志愿者老师首先给孩子们做了示范,从拼竹篾、贴美纹胶、“挑二压二”编织、成形到固定、剪扇形,整个流程自然流畅,充满了趣味。孩子们被此吸引,纷纷动手尝试。他们紧跟着老师细致的指导,兴致勃勃地和自己的组员进行讨论制作。“老师,这个扇子是不是编错了?”由于竹编扇子的制作流程较为繁琐,需要孩子们有一定的耐心,因此个别同学在编织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影响竹编扇的完整。然而,通过在场队员们的指导,孩子们最终编织出了自己满意的竹编扇。又使用马克笔,用不同的颜色把扇子装饰得精美可爱。
以彩为墨,绘韵成谱京剧脸谱,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妆方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脸谱独具魅力。绘制非遗脸谱,能让小朋友们从中窥见戏曲风华,浸润中华传统的魅力。
每一堂课,队员们都做了精心的准备。上课铃响,这堂课的主讲队员曾琪拿出自己早已绘制好的京剧脸谱范例,给小朋友们进行一一展示。孩子们在感叹脸谱样式多样,充满魅力的同时,纷纷表示要学习如何绘画。于是,一堂和谐融洽的非遗脸谱绘画课便拉开了序幕。小朋友们的脑海里充满了奇思妙想,不拘泥于传统的脸谱范式,他们用马克笔绘制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京剧脸谱。在此过程中,队员们穿梭在孩子们中间,耐心地指导着每一个孩子。她们弯腰轻声示范,鼓励孩子们大胆创新,用温暖的话语和建议,为孩子们的创作之路保驾护航。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见非遗而知中华。保护是最好的传承,传承是最好的保护。通过课堂学习,保护的种子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也能更加熠熠生辉。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芳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