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2日讯(通讯员 王心缘)近日,由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24级9名学生组成的和平之声暑期实践团队,在完成前期系统动员培训后,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以“铭记历史,砥砺前行”为主题的参观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走访,让团队成员近距离接触历史遗存,系统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史实脉络,深化对历史创伤的认知,传承和平理念,进而增强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坐落于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及遇难者丛葬地,自1985年建成开放以来,便成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重要场所。馆内丰富的史料陈列以时间为轴,通过“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人道主义救援”“大屠杀后的南京”“战后调查与审判”等板块,全面系统地呈现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全貌。

团队成员抵达纪念馆后,首先在馆外广场驻足。广场上矗立着由雕塑家吴为山创作的《家破人亡》雕塑,这尊高达12.13米的青铜雕塑以写实手法塑造了一位怀抱逝去孩子的母亲形象:母亲身体扭曲,面部肌肉因极度悲痛而紧绷,眼神中充满绝望与无助,死去的孩子四肢无力下垂,无声地诉说着1937年那个寒冬里,南京城内无数家庭的悲惨遭遇,让团队成员在进入展馆前便感受到历史的沉重分量。入口处墙体上镌刻的“遇难者300000”黑色大字格外醒目,每个数字都如同一记重锤敲击在成员们的心上,提醒着大家这段历史的惨痛代价。

图为雕塑《家破人亡》

进入史料陈列厅后,昏暗的灯光与安静的环境让团队成员迅速沉浸其中。展厅内通过大量历史文物、照片、档案文献、影像资料、场景复原等多种形式,构建起立体化的历史叙事体系。墙面上方悬挂着数千张遇难同胞的照片,每一张鲜活的面容背后都曾有完整的人生轨迹。然而,在日军的暴行下,这些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个动荡的年代,仅留下照片作为他们曾经存在的证明。团队成员缓缓走过照片墙,目光在一张张面孔上停留,不时有人拿出笔记本记录下照片旁的姓名与生平简介,试图记住这些普通生命的故事。

展柜内的实物展品更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这里陈列着当年日军使用的三八式步枪、军刀、手榴弹等武器,以及用于施暴的绳索、烙铁、皮鞭等工具,这些物品上的锈迹与磨损,无声地印证着日军的侵略行径。在“遇难者遗物”专区,展柜内还陈列着几封未寄出的家书,泛黄的信纸上字迹模糊,却依然能辨认出“平安”“思念”等字眼,字里行间的温情与期盼,与残酷的历史现实形成强烈反差,让团队成员深受触动。在献花台前,团队成员依次献上白色菊花,弯腰鞠躬,以简单而庄重的方式表达对遇难同胞的缅怀之情。

图为和平之声暑期实践团队成员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准备献花

“万人坑”遗址是纪念馆内最震撼人心的展区之一。这里保留着当年江东门集体屠杀遇难者的丛葬遗迹,层层叠叠的白骨整齐排列,这些骨骼大小不一、姿态各异,有的呈蜷缩状,似乎死前经历了极度的痛苦;有的骨骼相互交叠,可见当时死亡的密集程度。据讲解员介绍,这些遗骸大多属于平民百姓,他们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遭到日军残忍杀害,随后被随意丢弃于此。团队成员围绕遗址缓缓行走,没有人说话,只能听到轻微的呼吸声与脚步声,空气中弥漫着沉重的气息。

参观结束后,团队在纪念馆广场举行了简短的悼念仪式。全体成员面向遇难同胞纪念墙列队站好,手持白色菊花低头默哀一分钟。随后,团队在纪念馆附近的会议室组织了交流分享会,成员们结合参观所见所闻,分享各自的感悟与思考。大家一致认为,铭记历史不是延续仇恨,而是汲取教训;传承和平不是口号,而是责任担当。

图为和平之声暑期实践团队成员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合照

此次参观实践活动为团队成员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育与精神洗礼。他们表示将把感悟转化为动力,践行“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的誓言。未来,团队将通过开展线上科普等形式,持续传播历史真相与和平理念,让更多青年了解历史、珍惜和平,以青春之力担当时代责任,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和平之声王心缘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心缘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1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