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赴河南省郑州市、湖北省孝感市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东盛村的田间地头进行实地探访,在走访中领悟农业无人机和新型现代农业对乡村振兴产生的巨大贡献。
当前,全国上下正以“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号角,奋力绘就农业强国建设新画卷。邓州田畴上的无人机如何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科技的羽翼如何为传统农耕注入新动能?新农人又如何在智慧农业的浪潮中破浪前行?跟随实践团的脚步,一起走近邓州市东盛村的农户和飞手,深入了解农业现代化发展田野里的故事。▲图为田间农业无人机进行“扫边”工作
▲图为傍晚无人机进行喷药任务
7月11日傍晚,夕阳斜倚着青翠的麦梢,实践团成员们在东盛村的一片田埂上见到了飞手吴振压师傅。他正在进行当天的无人机打药作业。指尖在遥控器上轻旋,银灰色的无人机便如归巢的雨燕,驮着药箱在麦田上划出一道道流动的弧线。百亩玉米地的打药任务,在无人机的精准操控下很快完成。在了解实践团的来访目的后,吴振压欣然接受了采访。▲图为飞手吴振压操控无人机喷药
在田埂旁,吴振压向大家讲述了他与无人机打药的故事。接触这一行七年间,他从最初在自家地里试验的“吃螃蟹者”,逐渐成为乡亲们信赖的“飞防能手”。吴振压介绍到,他目前经营着一家农资店,主要业务是出售各种农药、肥料,并提供无人机打药服务。每次承接作业,他都会提前勘察地块,根据作物长势与病虫害情况定制方案,不同问题对应不同的药剂配比与用量。▲图为飞手吴振压接受实践小队成员采访
谈及无人机打药的优势,吴振压的语气里满是自豪。“你看啊,人工打药,一个人一天最多也就打个十来亩地,还不一定均匀,有些边角角落的地方根本打不到。”他伸出手比划着,“这无人机就不一样了,这台一次能装50升药,一天轻轻松松就能打200多亩地,而且它喷洒均匀,保证每一寸土地都能打到药,还能省不少药呢。”据实践团了解,吴振压目前使用较多的无人机机型是T70,该设备搭载先进的北斗导航系统,如同给农机装上了精准的“眼睛”,能够在广袤的田野上准确规划作业路线。同时,智能电控系统极大降低了人工操作强度,只需提前将作业区域的四个方位坐标输入到无人机控制器中,便能高效规划出“作业图”,无需手动控制。从业过程中,复杂地形与多变天气是两大挑战。“地块里的树木、电线杆,都得时刻留意避让;风力超过3级、遇降雨就得暂停,农忙时经常要等天气转好后连夜赶工。”吴振压坦言。即便如此,看到农户们的庄稼丰产增收,吴振压便觉一切值得。“能为农业现代化出份力,心里踏实。”他说。▲图为吴振压讲述农业无人机的优势所在
采访完吴振压后,实践团又遇到了几位刚从田里耕种归来的农户。他们有的仅拥有几亩自留地,个人便能完成打药作业;有的则经营着几百亩玉米和小麦专门种植地,农忙时节雇佣飞手、借助无人机打药已成为常态。一路的采访来看,农业无人机对当地百姓的工作和生活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带来极大便利。▲图为农户盛立讲解小田块的作业模式
▲图为农户王家各讲述无人机带来的巨大变化
暮色中,无人机的影子在邓州麦浪上流淌。当科技羽翼掠过田野,那些握着摇杆的手掌,或带着泥土芬芳,或留存书卷气息,都在用热爱与执着,托举农业现代化的翅膀,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续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史诗。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孙馨、郝丹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郝丹宁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