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傩者,百病消,傩舞起,鸿运盛。傩舞,又称傩戏、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的娱神舞蹈,素有“中国舞蹈活化石”之称。在传统的华夏文明中,“傩”是历史久远并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具有强烈宗教和艺术色彩的社会文化现象,它起源于汉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

为深入探究傩文化非遗传承现状,助力传统民俗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025年7月12日-7月17日,陕西科技大学化工学院傩舞传承实践团前往江西省南昌市、南丰县两地开展了为期6天的主题调研活动。

    (实践团于南丰站合影)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基层,实践团成员们的足迹遍布乡村小道,寻访市县大大小小文化馆,博物馆及有关政府部门,也与当地市民、村民及司机进行交谈,了解当地傩文化的发展及保护状况。

快来跟随实践团成员们的脚步

来看看这几天的精彩见闻吧!

第一站:江西省博物馆 · 七号非遗展厅——触摸傩面,感知非遗魂

时间:2025年7月13日

     (展厅内十二生肖傩面具)

在江西省博物馆三层的7号展厅,便是“物华新诗——赣鄱非遗展”的所在地。踏入其中,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回廊,江西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一一呈现。 实践团以“触摸傩面具,传承非遗魂”为主题在此开展研学,而他们的目光聚焦在了展厅内一组十二生肖主题的傩面具上。这些傩面具皆取材于樟木,历经选材、精雕、彩绘等十三道复杂工序才得以制成。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木质出现了裂隙,颜料也有剥落,但这反而为它们增添了一份古朴的独特韵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粗犷与华丽并存的独特美学。实践团成员们围在面具前,仔细端详着每一个细节,有的成员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下面具的保存状况,包括裂隙的位置、颜料剥落的程度等,为后续的傩面具保护研究积累下宝贵的一手资料 。

第二站:南丰县石邮村——古村寻傩,直面传承困局

时间:2025年7月14日–7月15日

实践团成员前往位于南丰县石邮村的傩神庙,感受与纪录当地傩文化。

傩神庙是典型的中式古典建筑,灰瓦屋顶、飞檐翘角的设计体现了中式设计古朴典雅、轻盈灵动的特点。门两侧的楹联“近戏乎非真戏也,国傩矣乃大傩焉”,对仗工整,体现了傩戏既似戏又超越普通戏剧的独特地位,以及傩文化在传统祭祀礼仪中的重要性,反映出傩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 。

傩神庙照片

实践团成员从与当地村民的交谈采访中了解到:石邮村常住人口以老人为主,年轻群体多外出谋生,傩舞传承面临“断层”危机。诸多文化展示场所因缺乏维护、人气不足,逐渐荒废,傩文化传播的物理载体不断弱化。

且老一辈艺人年事渐高,年轻一代参与度低,传统傩舞的动作精髓、文化寓意,难以完整接续。同时,在现代多元文化冲击下,传统傩文化的市场吸引力与传播效能面临挑战,存在“文化价值认可度高,但实际参与度与传播广度不足”的困境。

     (实践团成员与村民交流)

第三站:南丰县桔都文化中心傩面具展馆——解码面具,留存时光印记

时间:2025年7月16日

实践团成员来带南丰县桔都文化中心的傩面具展馆,对傩面具的破损及保存现状进行调研与记录。实践团对展馆内600余件傩面具展开调研。这些面具材质多样(以木质为主),颜料斑驳,表情或狰狞或威严,承载着驱邪纳福的寓意。成员们重点记录面具的破损情况(如裂纹、颜料剥落以及霉变)。

     (傩面具霉变照片)

从博物馆的静态展品到古村的活态传承,再到面具展馆的细节解码,傩舞传承实践团通过连日调研,全方位触摸傩文化脉络。团队既感受到其深厚底蕴,也直面传承困境,未来将结合调研成果,探索保护与创新路径,以青春力量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

短短六天的实践

一步一个脚印踏遍城乡小路的足迹

记录了实践团成员们对傩舞文化的渴求与探寻

听赣鄱回响,守傩舞传承

化工学院傩舞传承实践团的每个成员

都在尽己所能

为傩舞文化的传承及傩面具的保护贡献力量!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胡依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胡依凡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6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