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 施汶哲、陈冬琪、吴敏荧) 近日,惠州学院惠东“鲤”想队在惠东县平海镇深入调研广东省省级“非遗”“舞鲤鱼”民俗的“双百行动”圆满落幕。19天来,队员们积极响应保护“非遗”政策,通过解码并建档平海“舞鲤鱼”民俗,联动资源发展文创与区域文化,推动技艺活态传承与团队成长,助力“舞鲤鱼”焕发新生”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平海镇是“舞鲤鱼”民俗发展演变的殷实沃土,在此发展起来的“舞鲤鱼”道具工艺精巧、表演形式独特、地域特色鲜明、精神价值丰富,是珍贵的文化符号与历史瑰宝。随着时代发展,平海“舞鲤鱼”民俗存在着传承人才匮乏、“非遗”资源挖掘不够深入等困境。为积极响应国家保护“非遗”的号召,进一步解决平海“舞鲤鱼”的困境,惠东“鲤”想队以“向水源而舞,随时代而动”为主题,于2025年6月30日至7月18日在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平海镇展开研究平海“舞鲤鱼”民俗的活动,使平海“舞鲤鱼”民俗在保持本真的同时,获得适应时代发展的生命力。
1、访文化站长,探“舞鲤”源流
▲团队访问文化站站长张民欣
在惠东县平海镇,队员们走访当地文化站的张站长,深入调研“舞鲤鱼”“非遗”的传承脉络。张站长系统介绍了这一民俗的起源、表演形式以及象征意义。通过张站长的讲述,队员们更深刻体会到这一“非遗”民俗在当代的传承活力,也为后续的调研奠定了重要基础。
2、问平海社区书记,溯百年脉络
▲团队采访平海社区书记汪洁
在惠东县平海镇的调研中,队员们专访了平海社区书记汪洁。汪书记分享了“舞鲤鱼”民俗从传统节庆表演到现代文旅融合的转型历程,强调当地通过政策扶持与创新演绎,让古老的“舞鲤鱼”民俗焕发新生。这一实践不仅记录了文化根脉的延续,更展现了乡村振兴中的“非遗”活力。
3、听民众心声,感文化根脉
▲团队采访平海镇居民
在惠东县平海镇的走访中,“舞鲤鱼”不仅是节庆的符号,更是根植于血脉的文化记忆。老人们讲述它“游”过百年的祈福寓意,孩子们则用画笔描绘出鳞片下的童趣幻想。当锣声响起,代代相传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对风调雨顺的朴素期盼——这条“鱼”跃动的轨迹,连起了这片土地的过去与未来。
4、承匠人心法,习“舞鲤”真传
怀着对“非遗”的敬畏与好奇,惠东“鲤”想队踏上了寻访“舞鲤鱼”传承人曾钦、彭卫清的路程。
▲团队采访“舞鲤鱼”传承人曾钦师傅
轻轻敲开曾钦师傅的家门,队员们开启一场与“舞鲤鱼”“非遗”传承的跨时空对话。曾钦师傅向队员娓娓道来他加入“舞鲤鱼”队伍的初心、“舞鲤鱼”表演的精彩瞬间以及向团队成员现场示范“舞鲤鱼”的经典动作,这让队员们在学习动作时切实体悟到“舞鲤鱼”“非遗”技艺活态传承的力量,也更深刻地领悟其蕴含的文化温度。
▲团队采访“舞鲤鱼”传承人彭卫清师傅
在北极剧台,彭卫清师傅与队员们细细聊起平海“舞鲤鱼”民俗:从它的起源故事,到动作如何一步步变得灵动多样,再到道具由笨重到轻巧的演变,说得格外细致。他还向队员展示几套精美的“舞鲤鱼”道具,鱼鳞闪闪,活灵活现。采访结束后,师傅热情邀请队员们前往他的木匠铺。在那里,他完整展示了“舞鲤鱼”道具的制作过程。队员们边看边学,上手尝试制作时收获满满。这份亲身体验,也成了团队继续深入研究“舞鲤鱼”民俗的强劲动力。“我希望我们平海‘舞鲤鱼’可以发扬光大,有更多传承人。”这不仅仅是彭师傅的愿望,也是惠东“鲤”想队此行深耕“舞鲤鱼”“非遗”传承最真切的心声。
5、观童趣戏“鲤”,种“非遗”新芽
▲团队成员指导阳光明媚幼儿园小朋友拼“舞鲤鱼”
暖阳洒满平海镇阳光明媚幼儿园的教室,队员们向小朋友们讲解“舞鲤鱼”相关知识后,铺开精心剪裁的“舞鲤鱼”卡纸,邀请大家一起动手拼接。彩色的鱼鳞、鱼尾、鱼头一份份分布在桌上,小朋友们围上来,小手捏着卡纸认真拼接。当一条条完整的“鲤鱼”成形时,孩子们举着作品欢呼:“看,是会跳舞的‘鲤鱼’!好漂亮呀!”
稍作休息,“舞鲤鱼”的小朋友们登场了——他们穿着表演“舞鲤鱼”的服装,举着“鲤鱼”道具,整齐地排好队形。随着音乐响起,孩子们迈着小碎步,时而转圈、时而摆尾,认真演绎着“舞鲤鱼”的灵动,动作虽带着孩童的稚嫩,却透着一股子认真劲儿。
孩子们从拼图中认识“舞鲤鱼”,又用自己的表演诠释它的灵动,这一来一往间,“非遗”的种子已悄悄落进孩子们心里,带着童真的温度,正慢慢发芽、扎下根来。
6、绘卡通IP,衍文创生花
▲团队为平海“舞鲤鱼”设计的IP形象抱枕
在惠东县平海镇调研“舞鲤鱼”民俗时,团队以平海“舞鲤鱼”的传统民俗为灵感,创作了原创IP形象“鲤鲤”与“想想”。围绕这对IP,队员们开发了系列文创产品,通过融入年轻化设计语言(如萌趣造型、明快色彩等)激活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让平海“舞鲤鱼”带着“非遗”新活力,跃入现代生活。
▲团队为平海“舞鲤鱼”设计的明信片
▲团队为平海“舞鲤鱼”设计的亚克力立牌
活动结语
从案头的文献梳理到平海镇的街巷走访,惠东“鲤”想队循着“舞鲤鱼”的鳞光,触摸到的不仅是一项技艺的起源与流转,更是一方水土里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它曾在时代浪潮中经历起伏变奏,也曾面临传承的褶皱,而当队员们伴着锣声,亲身舞起“舞鲤鱼”时,才真正读懂“非遗”“舞鲤鱼”之美从来不止于表演——那是祖辈对生活的热望,是手手相传的精神密码。
从“非遗进课堂”播撒的种子,到IP形象与文创绽放的新意,团队守护的不只是一条条舞动的“鲤鱼”,更是平海对文化根脉的珍视与创造力的迸发。当传统技艺走出时光的褶皱,与当代生活温柔相拥,这条“鲤鱼”便跃过了传承的浅滩,正向着更辽阔的文化江海破浪而行。这便是队员们与“非遗”同行的意义:让每一份古老的智慧,都能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长出属于自己的新鳞光。
撰文 | 陈冬琪、吴敏荧
图片 | 侯埌焜
一审 | 施汶哲
二审 | 彭朝霞
三审 | 包国滔、穆静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施汶哲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施汶哲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