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漆韵传承・数字赋能”社会实践团在扬州漆器厂的研学中心,参与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实践团以非遗漆器为课堂,以田野调研为教材,用脚步丈量文化根脉,用创新思维激活传统工艺,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践行使命担当。

匠心研学:触摸千年文脉,厚植文化自信

扬州漆器厂的朱漆大门后,藏着一部活态的中华文明史。实践团透过战国的凤鸟纹豆、汉代的彩绘耳杯、明清的百宝嵌屏风,触摸到漆器工艺跨越三千年的温度。“战国时期的漆器匠人就懂得用生漆调和矿物颜料,让色彩历经千年不褪。”非遗传承人王师傅详细拆解了点螺、漆画等工艺的难点。当谈及现代设计与传统技艺的融合时,她的眼中闪烁着光芒:“创新不能丢了根,传统也得跟上时代。”

在工匠指导下,实践团体验了漆扇、螺钿发卡、犀皮漆葫芦的制作。“指尖的酸痛让我读懂了‘匠心’二字的分量。”实践团成员陈嘉琪在日记中写道。这种沉浸式体验,让“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课本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文化自信在青年心中悄然扎根。

市场调研:直面传承困境,践行青年担当

“一个漆壶卖几千元,好看但不实用”“想买个漆器杯子,却找不到合适的款式”……在扬州古玩市场与东关街的调研中,商户与游客的反馈直指传统漆器“叫好不叫座”的痛点。实践团通过走访发现,传统漆器因工序繁复、制作周期长,价格往往居高不下;而年轻消费者更青睐兼具文化内涵与实用功能的轻量化文创。

“非遗不能只躺在博物馆里。”团队负责人吴婕带领成员们梳理数据:85%的受访年轻人愿意为设计新颖的漆器文创买单,70%的商户期待与高校合作开发和推广产品。这一发现让实践团明确了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用数字思维破解传承难题。他们在调研报告中建议:开发轻量文创,设计家居饰品等日用品,通过直播电商缩短产销链路,让千年技艺走进现代生活。

青春接力:播撒传承火种,点亮文化新篇

带着扬州之行的感悟,实践团走进南京市麒麟街道麒麟门社区等地,将“非遗课堂”搬到居民家门口。“这是用贝壳镶嵌的漆扇,每一片螺钿都要经过打磨、雕刻、黏贴……”队员们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漆器历史,展示亲手制作的文创作品。社区居民张女士带着孩子体验漆扇制作,感慨道:“原来老手艺能这么美!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从小爱上传统文化。”

这场“行走的思政课”,让实践团深刻理解了非遗传承的时代意义。“漆器不仅是工艺,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宋语诚说。实践团计划依托新商科专业优势,联合扬州漆器厂开发“漆韵”系列文创,通过短视频推广、直播带货等方式拓宽传播路径。他们相信,当古老的漆艺与现代设计碰撞,当传统纹样出现在年轻人的书桌与指尖,非遗将不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会成为引领国潮的“新时尚”。

从扬州漆器厂的匠心体悟,到社区宣讲的文化传播,这场跨越城乡的实践之旅,既是一堂生动的非遗文化课,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政教育。青年学子们用行动证明:传承非遗,不仅要守护技艺之根,更要注入时代之魂。当青春力量遇见千年漆韵,当创新思维赋能传统文化,古老工艺必将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文化自信的种子必将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绚丽之花。(撰稿:黄智欣 吴婕)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161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